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5页 |
绪论 | 第15-27页 |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15-17页 |
二、主要概念界定及研究时空 | 第17-18页 |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8-22页 |
四、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22-24页 |
五、研究方法、创新及不足 | 第24-27页 |
第一章 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工程建设的背景 | 第27-53页 |
第一节 皖江堤防工程建设的自然环境 | 第27-39页 |
一、皖江地区的地貌、气候 | 第27-30页 |
二、皖江地区的水资源环境 | 第30-37页 |
三、皖江地区的土壤和植被 | 第37-39页 |
第二节 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工程建设的社会背景 | 第39-53页 |
一、清以前皖江堤防史概述 | 第39-43页 |
二、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地区的人口增长与人地矛盾 | 第43-53页 |
第二章 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修筑历程及技术进步 | 第53-89页 |
第一节 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工程的兴修历程 | 第53-68页 |
一、皖江江堤的江防地位及其面临的挑战 | 第53-60页 |
二、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工程的修建过程 | 第60-68页 |
第二节 清至民国时期堤防修筑技术 | 第68-81页 |
一、清代之前堤防修筑技术概述 | 第68-71页 |
二、清至民国时期堤防修筑的施工技术 | 第71-79页 |
三、清至民国时期联圩并捍技术的发展 | 第79-80页 |
四、清至民国时期水利工程材料的改进 | 第80-81页 |
第三节 皖江江堤治理技术——以清代无为江坝治理为例 | 第81-89页 |
一、清代无为江堤治理理论 | 第81-82页 |
二、清代无为治理江堤的实践 | 第82-89页 |
第三章 堤防建设过程中役夫与经费 | 第89-99页 |
第一节 皖江堤防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役夫派征 | 第90-93页 |
一、徭役制向田佚、粮佚制的过渡 | 第90-91页 |
二、募雇役夫方式的出现 | 第91页 |
三、受益夫与义务夫的变化 | 第91-93页 |
第二节 皖江堤防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经费筹措 | 第93-99页 |
一、政府对江堤工程的直接投资 | 第93-96页 |
二、民间诸种形式的水利集资 | 第96-99页 |
第四章 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水利的管理与运行 | 第99-121页 |
第一节 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管理机构的建立与完善 | 第99-106页 |
一、清代皖江的堤防管理机构 | 第99-102页 |
二、民国时期的堤防管理机构 | 第102-106页 |
第二节 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水利的管理法规 | 第106-115页 |
一、清代的堤律章则 | 第106-109页 |
二、民国时期的堤防典章制度 | 第109-115页 |
第三节 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水利运行模式的变迁 | 第115-121页 |
一、水利行政趋向统一化 | 第115-116页 |
二、管理模式趋向法制化 | 第116-118页 |
三、堤防修护趋向近代化 | 第118-121页 |
第五章 堤防工程对皖江地区自然生态的影响 | 第121-139页 |
第一节 堤防工程对水系生态的影响 | 第121-130页 |
一、河道开浚工程的影响 | 第122-124页 |
二、闸坝工程的影响 | 第124-127页 |
三、江坝工程的影响 | 第127-130页 |
第二节 堤防工程对航运通道自然形态的影响 | 第130-134页 |
一、堤防工程对皖江干流航运通道自然形态的影响 | 第130-132页 |
二、堤防工程对皖江支流航运通道自然形态的影响 | 第132-134页 |
第三节 堤防工程对动植物群落的影响 | 第134-139页 |
一、堤防工程对鱼类生物的影响 | 第134-136页 |
二、堤防工程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 第136-139页 |
第六章 堤防工程对皖江地区社会生态的影响 | 第139-161页 |
第一节 堤防工程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利效益 | 第139-143页 |
一、保护皖江地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 第139-142页 |
二、促进了皖江地区粮谷贸易的发展 | 第142-143页 |
第二节 堤防工程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 第143-152页 |
一、堤防溃决对农村劳动力的影响 | 第144-147页 |
二、堤防工程对土壤环境和耕地的影响 | 第147-152页 |
第三节 堤防工程对乡村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 | 第152-161页 |
一、堤防工程对乡村居民生活环境的积极影响 | 第153-155页 |
二、堤防工程对乡村居民生活环境的消极影响 | 第155-161页 |
结语 | 第161-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77页 |
附录 | 第177-179页 |
致谢 | 第179-18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