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马克思革命框架中的民主思想及当代价值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0页
导论第10-61页
 一、研究缘起第10-11页
 二、国内外马克思民主思想研究综述第11-53页
  (一) 国外马克思民主思想研究第11-32页
  (二) 国内马克思民主思想研究第32-52页
  (三)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价第52-53页
 三、研究框架第53-55页
 四、研究方法第55-59页
 五、研究创新及不足第59-61页
第一章 唯物史观与革命的入场第61-104页
 一、哲学革命:实践为中介和基础的主客体统一第64-84页
  (一) 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第65-69页
  (二) 对法国唯物主义的批判第69-74页
  (三) 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第74-77页
  (四) 马克思的实践理论:哲学革命与消灭哲学第77-80页
  (五)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差异问题第80-84页
 二、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分工为中介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第84-94页
  (一) 革命实践:哲学革命的直接结果第85-88页
  (二) 劳动实践领域的矛盾: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的来源第88-94页
 三、革命的历史逻辑表达:反思为中介的实践与认识统一第94-102页
  (一)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反思作为中介第96-99页
  (二) 革命的历史逻辑:革命理论与革命实践关系第99-102页
 小结第102-104页
第二章 革命框架中的专政、暴力与民主第104-136页
 一、革命与对资本主义的根本批判第106-116页
  (一) 何为革命:基于唯物史观的分析第107-111页
  (二)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肯定第111-114页
  (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否定第114-116页
 二、专政的二重属性第116-121页
  (一) 专政作为无产阶级政治统治的一般形态第116-119页
  (二) 专政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路径选择第119-121页
 三、暴力的单一属性第121-125页
 四、民主的二重属性第125-130页
  (一) 民主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路径选择第127-128页
  (二) 民主作为无产阶级政治组织的形式第128-130页
 五、革命与专政、暴力、民主的复杂关系第130-134页
  (一) 革命不等同于专政第131-132页
  (二) 专政不等同于暴力第132-133页
  (三) 暴力与民主的共存第133-134页
 小结第134-136页
第三章 无产阶级革命路径的民主选择第136-170页
 一、马克思由民主向革命的转向第137-146页
  (一) 马克思由民主向革命的变化轨迹第138-141页
  (二) 哲学革命向政治革命的转向第141-143页
  (三) 民主作为一种革命的规定第143-146页
 二、革命高潮与被掩盖的民主第146-158页
  (一) 革命、专政、暴力的流行第147-150页
  (二) 缺乏与拒绝民主:德法无产阶级革命路径选择第150-154页
  (三) 民主方式:英国无产阶级革命路径选择第154-158页
 三、革命退潮与马克思在民主问题上的立场第158-168页
  (一) 民主的重提第159-161页
  (二) 由暴力转向民主:德国和法国第161-165页
  (三) 革命作为关键词的重申第165-168页
 小结第168-170页
第四章 无产阶级政治组织的民主形式第170-197页
 一、组织原则对于组织形式的约束第172-177页
  (一) 同盟的组织原则第172-174页
  (二) 协会的组织原则第174-175页
  (三) 巴黎公社的政治原则第175-177页
 二、组织形式中的民主与非民主要素第177-185页
  (一) 同盟运行过程中的民主与非民主要素第178-179页
  (二) 协会运行过程中的民主与非民主要素第179-182页
  (三) 公社运行过程中的民主与非民主要素第182-185页
 三、如何对待反对派:对组织原则的重申第185-193页
  (一) 同盟如何对待反对派第186-188页
  (二) 协会如何对待反对派第188-191页
  (三) 协会之后在反对派问题上的态度第191-192页
  (四) 公社如何对待反对派第192-193页
 四、民主在未来社会组织中的转向:假设与推论第193-195页
 小结第195-197页
第五章 马克思民主思想的演进及反思第197-224页
 一、列宁与伯恩施坦:马克思之后民主演进的不同路径第199-211页
  (一) 列宁:围绕阶级的重构第200-203页
  (二) 伯恩施坦:围绕民主的重构第203-207页
  (三) 对列宁和伯恩施坦重构的评价第207-211页
 二、结构之内与结构之外: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反思第211-222页
  (一) 结构之内的民主反思第213-216页
  (二) 结构之外的民主反思第216-222页
 小结第222-224页
第六章 马克思民主理论对中国民主建设的意义第224-251页
 一、民主的一般性第227-232页
 二、民主的阶级性第232-237页
 三、民主与专政的统一性第237-242页
 四、民主形式的重要性第242-248页
 小结第248-251页
结束语第251-259页
参考文献第259-280页
后记第280-284页

论文共2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与自尊:社会支持和工作压力的中介作用
下一篇:人力资本、制度与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