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填方路堤灾变机理及风险评估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路基破坏机理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路基风险分析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第二章 高填方路堤灾害分析 | 第17-31页 |
·高填方路堤基本特征 | 第17-19页 |
·高填方路堤断面形式 | 第19页 |
·高填方路堤灾害调查 | 第19-23页 |
·高填方路堤灾害类型 | 第23-29页 |
·地基滑坡 | 第24-25页 |
·路基滑塌 | 第25-26页 |
·路基沉陷 | 第26页 |
·裂缝 | 第26-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高填方路堤灾害成因机制 | 第31-47页 |
·土的压缩特性 | 第31页 |
·土体变形机理 | 第31-32页 |
·高填方路堤沉降变形机理 | 第32-34页 |
·地基沉降变形机理 | 第33-34页 |
·路堤沉降变形机理 | 第34页 |
·高填方路堤沉降变形模式 | 第34-37页 |
·压实度不足 | 第35页 |
·软弱地层的存在 | 第35页 |
·路基刚度差异过大 | 第35-36页 |
·填料性质差异过大 | 第36-37页 |
·高填方路堤失稳破坏机理 | 第37-43页 |
·岩土体强度特征 | 第37页 |
·结构面的强度效应 | 第37-39页 |
·岩体断续裂隙贯通机制 | 第39-40页 |
·路堤失稳机理 | 第40-43页 |
·高填方路堤失稳影响因素 | 第43-46页 |
·地基条件 | 第43页 |
·水的作用 | 第43-44页 |
·人为因素影响 | 第44-45页 |
·动荷载作用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高填方路堤灾变机理的数值分析 | 第47-83页 |
·灾变机理分析原理与方法 | 第47-54页 |
·有限元基本原理 | 第47-49页 |
·比奥固结理论 | 第49-52页 |
·屈服条件 | 第52-54页 |
·模型建立 | 第54-59页 |
·分析方法 | 第54-56页 |
·基本假定 | 第56页 |
·模型参数 | 第56-57页 |
·分析工况 | 第57-59页 |
·平坦地基高路堤灾变机理分析 | 第59-68页 |
·基本变形和破坏形态特征 | 第59-62页 |
·地基条件 | 第62-63页 |
·临空条件 | 第63-65页 |
·填筑条件 | 第65-67页 |
·水的作用 | 第67-68页 |
·斜坡地基高路堤灾变机理分析 | 第68-75页 |
·基本变形与破坏形态特征 | 第68-70页 |
·地基条件 | 第70-72页 |
·临空条件 | 第72-73页 |
·填筑条件 | 第73-74页 |
·水的作用 | 第74-75页 |
·斜坡地基半填半挖高路堤灾变机理分析 | 第75-82页 |
·基本变形与破坏形态特征 | 第75-78页 |
·地基条件 | 第78-79页 |
·临空条件 | 第79-80页 |
·填筑条件 | 第80-81页 |
·水的作用 | 第81-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五章 高填方路堤灾害风险评估 | 第83-105页 |
·高填方路堤风险识别 | 第83-86页 |
·风险识别概述 | 第83页 |
·风险识别原则 | 第83页 |
·高填方路堤风险描述 | 第83-85页 |
·主要风险因素分析 | 第85-86页 |
·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 第86-87页 |
·风险评估概述 | 第86页 |
·风险评估方法 | 第86-87页 |
·风险评估方法选择 | 第87页 |
·可靠度计算方法 | 第87-92页 |
·蒙特卡洛模拟法 | 第87-88页 |
·一次二阶矩法 | 第88-90页 |
·统计矩近似法 | 第90-91页 |
·JC法 | 第91-92页 |
·稳定性计算方法分析 | 第92-94页 |
·条分法简述 | 第92-93页 |
·条分法对比分析 | 第93-94页 |
·高填方路堤失稳风险评估模型 | 第94-101页 |
·功能函数的建立 | 第94-97页 |
·失稳风险的计算 | 第97-98页 |
·风险评判标准 | 第98-101页 |
·工程实例分析 | 第101-104页 |
·工程概况 | 第101-102页 |
·计算参数 | 第102页 |
·失稳风险分析 | 第102-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5-107页 |
·结论 | 第105页 |
·展望 | 第105-107页 |
致谢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3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