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视角的书法旅游开发研究--以四川蓬溪书法旅游开发为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7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7-8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8-10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一)书法及书法旅游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二)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文献梳理法 | 第13页 |
(二)归纳与演绎 | 第13页 |
(三)层次分析法 | 第13页 |
(四)典型案例研究法 | 第13-14页 |
六、研究创新与突破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5-21页 |
一、书法旅游的核心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一)书法与书法文化 | 第15-16页 |
(二)书法景观 | 第16页 |
(三)书法文化旅游资源 | 第16-17页 |
(四)书法旅游 | 第17页 |
二、文化创意的核心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一)创意与文化创意 | 第17-18页 |
(二)旅游创意与创意旅游 | 第18页 |
(三)文化创意旅游产品 | 第18-19页 |
三、书法旅游开发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一)文化创意产业理论 | 第19页 |
(二)美学原理 | 第19-20页 |
(三)符号学理论 | 第20页 |
(四)产业融合理论 | 第20-21页 |
第三章 书法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价 | 第21-32页 |
一、书法文化旅游资源特征与分类 | 第21-26页 |
(一)书法文化旅游资源的特征 | 第21-22页 |
(二)书法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 | 第22-25页 |
(三)书法旅游的开发现状 | 第25-26页 |
二、书法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体系构建 | 第26-32页 |
(一)书法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构成 | 第26-28页 |
(二)书法文化旅游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28-29页 |
(三)书法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价方法与模型 | 第29-32页 |
第四章 文化创意视角的书法旅游开发策略 | 第32-36页 |
一、政府合理引导,发展书法文化旅游 | 第32页 |
二、创新旅游方式,融合书法创意文化 | 第32-34页 |
(一)书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模式 | 第32-33页 |
(二)书法文化创意演艺产品模式 | 第33页 |
(三)书法文化创意节庆活动模式 | 第33页 |
(四)书法文化创意旅游商品模式 | 第33-34页 |
三、明确目标市场,提升书法旅游知名度 | 第34页 |
四、加快区域联合开发,提升旅游竞争力 | 第34-35页 |
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景区档次 | 第35页 |
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广纳贤才 | 第35-36页 |
第五章 文化创意视角下蓬溪书法旅游开发研究 | 第36-46页 |
一、蓬溪书法旅游开发现状 | 第36-37页 |
(一)研究区蓬溪县概况 | 第36页 |
(二)蓬溪书法旅游开发概况 | 第36-37页 |
二、蓬溪书法旅游资源价值评价 | 第37-40页 |
(一)蓬溪书法文化旅游资源的赋存及特色 | 第37-39页 |
(二)蓬溪书法旅游资源价值评价 | 第39-40页 |
三、蓬溪书法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 第40-41页 |
(一)书法旅游文化内涵还有待挖掘 | 第40页 |
(二)书法旅游配套设施对区域旅游功能的支撑薄弱 | 第40-41页 |
(三)关于书法的旅游政策支持不到位 | 第41页 |
(四)书法旅游管理团队专业性不强 | 第41页 |
(五)书法旅游产业聚集和带动能力不强 | 第41页 |
四、文化创意视角下蓬溪书法旅游开发路径 | 第41-46页 |
(一)集中优势力量发展书法特色旅游 | 第41-42页 |
(二)建设完善书法旅游基础设施 | 第42-43页 |
(三)增强书法文化产品创新 | 第43-44页 |
(四)加强书法文物保护措施 | 第44页 |
(五)加快培养专业人才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 | 第49-54页 |
个人简历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