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3-17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13-14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5-17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7-22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9-22页 |
| ·创新点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筹资现状及问题 | 第23-30页 |
| ·养老保险筹资的框架 | 第23-24页 |
| ·养老保险筹资责任的划分 | 第24-25页 |
| ·养老保险的支出水平 | 第25-26页 |
| ·基金总体结余,部分省市基金缺口 | 第26-27页 |
| ·养老保险筹资存在的问题 | 第27-30页 |
| ·筹资覆盖面窄 | 第27-28页 |
| ·征缴体制不统一,征收模式多样化 | 第28页 |
| ·筹资的技术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低 | 第28-29页 |
| ·账户定位不清,混账管理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国外社会保障税的比较分析 | 第30-40页 |
| ·国外社会保障税 | 第30-35页 |
| ·德国的社会保障税体系 | 第30-32页 |
| ·美国的社会保障税体系 | 第32-33页 |
| ·英国的社会保障税体系 | 第33-35页 |
| ·国外社会保障税的比较 | 第35-37页 |
| ·社会保障税的设置模式 | 第35-36页 |
| ·社会保障税的构成要素 | 第36-37页 |
| ·国外社会保障税对我国的启示 | 第37-40页 |
| ·国外社会保障税建设的教训 | 第37-38页 |
| ·国外社会保障税建设的基本经验 | 第38-40页 |
| 第四章 构建税费分筹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的框架 | 第40-54页 |
| ·构建税费分筹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的原则 | 第42页 |
| ·税率适度的原则 | 第42页 |
| ·专税专用原则 | 第42页 |
| ·便于征收管理原则 | 第42页 |
| ·税费分筹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的框架 | 第42-48页 |
| ·覆盖范围 | 第43页 |
| ·账户设置:统账分离,分账管理 | 第43-44页 |
| ·四支柱保障水平的设置 | 第44-47页 |
| ·筹集方案 | 第47页 |
| ·征缴管理模式 | 第47页 |
| ·待遇给付 | 第47-48页 |
| ·税费分筹筹资模式 | 第48-50页 |
| ·社会统筹帐户税制设计 | 第48-49页 |
| ·个人账户筹资设计 | 第49-50页 |
| ·养老保险支付模式 | 第50-51页 |
| ·统筹帐户支付模式 | 第50-51页 |
| ·个人账户支付模式 | 第51页 |
| ·开征养老保险税面临的主要障碍 | 第51-54页 |
| ·养老保险税与其他税收的关系 | 第51-52页 |
| ·存在反对开征养老保险税的呼声 | 第52页 |
|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与税收统一性之间的矛盾 | 第52页 |
| ·制度转轨衔接 | 第52-54页 |
| 第五章 税费分筹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金筹资实证分析 | 第54-90页 |
| ·2011-2050 年的人口预测 | 第54-60页 |
| ·人口年龄移算法的基本原理 | 第54-55页 |
| ·预测参数的设定 | 第55-58页 |
| ·人口预测结果 | 第58-60页 |
|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第60-62页 |
| ·因果关系图 | 第60-61页 |
| ·存量流图 | 第61-62页 |
| ·税费分筹养老保险制度模型的参数假设 | 第62-74页 |
| ·基本人口数据 | 第62-70页 |
| ·适用税、费率的确定 | 第70-74页 |
| ·预测结果和分析 | 第74-86页 |
| ·统筹账户收支情况分析 | 第74-77页 |
| ·个人账户收支状况分析 | 第77-83页 |
| ·税费分筹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 | 第83-84页 |
| ·实证分析结论 | 第84-86页 |
| ·推进税费分筹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的对策 | 第86-90页 |
| ·适时制定养老保险税 | 第86页 |
| ·逐步提高统筹层次,扩大覆盖范围 | 第86-87页 |
| ·建立个人账户养老基金市场化运营机制,提高收益率 | 第87-88页 |
| ·提高实际退休年龄和执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相结合 | 第88-90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0-92页 |
| ·全文总结 | 第90页 |
| ·未来工作展望 | 第90-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95-96页 |
| 致谢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