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 ·太湖东部沿湖地区的城乡发展新现象 | 第8-11页 |
| ·沿湖地区后工业化发展特征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探索 | 第11页 |
| ·太湖东部地区发展历史体现出独特的城乡关系特征 | 第11-14页 |
|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4-16页 |
| ·研究途径及方法 | 第14-15页 |
|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 第2章 沿湖地区的镇村系统与乡村人口非农化 | 第16-35页 |
| ·稳定的镇村系统 | 第16-26页 |
| ·稳定的镇村空间布局 | 第17-21页 |
| ·稳定的镇村人口数量 | 第21-24页 |
| ·镇村之间联系紧密 | 第24-26页 |
| ·乡村人口非农化特征 | 第26-34页 |
| ·乡村居民综合就业 | 第26-30页 |
| ·城乡差距小,农村人口迁移意愿不明显 | 第30-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3章 镇村系统的形成与过密化特征的影响 | 第35-54页 |
| ·镇村系统的形成与历史发展 | 第35-41页 |
| ·镇村系统的形成 | 第35-36页 |
| ·明清时期的市镇兴盛与人口非农化 | 第36-37页 |
| ·“苏南模式”下镇村系统的延续与发展 | 第37-39页 |
| ·镇村系统内的人口非农化 | 第39-41页 |
| ·过密化特征的持续影响 | 第41-50页 |
| ·小农经济与兼业生产 | 第41-42页 |
| ·商品化与镇村系统形成 | 第42-43页 |
| ·农村副业的延续与发展 | 第43-46页 |
| ·村居非农化与镇居城镇化并存 | 第46-50页 |
| ·造成过密化特征的影响因素 | 第50-53页 |
| ·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是过密化产生的根本原因 | 第50-52页 |
| ·城市对劳动力吸引力和吸纳能力不强 | 第52-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4章 城市系统对沿湖地区的影响 | 第54-70页 |
| ·镇村系统作为城市腹地及其所受影响 | 第54-61页 |
| ·交通发展使城乡联系更加紧密 | 第54-56页 |
| ·苏州的城市腹地 | 第56-59页 |
| ·城市系统的影响 | 第59-61页 |
| ·城市影响下镇村系统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 | 第61-68页 |
| ·人口老龄化引起的乡村衰落 | 第61-63页 |
| ·生态倒逼下的转型发展 | 第63-65页 |
| ·城市蔓延的潜在威胁 | 第65-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 第5章 过密化特征与城市影响共同作用下的“沿湖特色” | 第70-77页 |
| ·过密化特征与城市影响的共同作用 | 第71-73页 |
| ·“沿湖特色”城乡关系发展模式 | 第73-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第6章 太湖东部沿湖地区未来城乡发展的趋势与建议 | 第77-88页 |
| ·沿湖地区未来发展趋势与设想 | 第78-80页 |
| ·沿湖地区未来城乡发展的建议 | 第80-87页 |
| ·乡村现代化发展 | 第80-83页 |
| ·规划的保护与整合 | 第83-86页 |
| ·政策的适当配合 | 第86-87页 |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第88-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6页 |
| 致谢 | 第96-98页 |
| 附录 A 相关统计数据 | 第98-101页 |
| 附录 B 访谈记录概要 | 第101-124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