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型浮体多模块柔性连接结构响应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超大型浮体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0-13页 |
·超大型浮体动力特性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断裂力学疲劳分析方法发展 | 第15-17页 |
·应力强度因子 | 第15-16页 |
·裂纹扩展模型 | 第16-17页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超大型浮体模块连接概述 | 第18-29页 |
·超大型浮体 | 第18-19页 |
·模块连接方式 | 第19-21页 |
·柔性连接器 | 第21-24页 |
·新型球状连接器 | 第24-28页 |
·正极结构 | 第25-26页 |
·负极结构 | 第26-27页 |
·连接过程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多浮体运动理论 | 第29-38页 |
·多浮体结构动力学 | 第29-33页 |
·结构动力学理论 | 第29-31页 |
·多浮体动力学方程 | 第31-33页 |
·多浮体三维势流理论 | 第33-37页 |
·控制方程和边界条件 | 第33-34页 |
·速度势分解 | 第34-35页 |
·定解问题 | 第35页 |
·广义水动力 | 第35-37页 |
·多浮体频域线性运动方程 | 第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超大型浮体模块连接器动力特性 | 第38-63页 |
·RMFC 模型理论 | 第38-41页 |
·坐标系定义 | 第38-39页 |
·连接器载荷 | 第39-41页 |
·运动方程 | 第41页 |
·连接器动力特性分析 | 第41-55页 |
·计算模型设计参数 | 第41-43页 |
·连接器刚度的影响 | 第43-48页 |
·浪向角的影响 | 第48-51页 |
·海况的影响 | 第51-53页 |
·模块数量的影响 | 第53-55页 |
·浅吃水超大型浮体连接器动力特性分析 | 第55-62页 |
·模型设计参数比较 | 第55页 |
·连接器动力特性比较 | 第55-59页 |
·浅水效应分析 | 第59-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超大型浮体模块连接器疲劳分析 | 第63-88页 |
·疲劳分析方法简介 | 第63-64页 |
·疲劳应力 | 第64-68页 |
·应力传递函数 | 第64页 |
·应力响应谱 | 第64-65页 |
·应力范围分布 | 第65页 |
·有限元应力分析结果 | 第65-68页 |
·S-N 曲线法 | 第68-77页 |
·S-N 曲线 | 第68-69页 |
·S-N 曲线法疲劳寿命评估 | 第69-71页 |
·疲劳寿命评估结果 | 第71-75页 |
·浪向角对疲劳损伤的贡献率 | 第75页 |
·短期海况对疲劳损伤的贡献率 | 第75-77页 |
·断裂力学法 | 第77-86页 |
·应力强度因子公式 | 第77-79页 |
·疲劳裂纹扩展模型 | 第79-80页 |
·断裂力学法疲劳寿命评估 | 第80-82页 |
·疲劳寿命评估结果 | 第82-84页 |
·初始裂纹的影响 | 第84-86页 |
·S-N 曲线法与断裂力学法比较 | 第86-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8-90页 |
·全文总结 | 第88-89页 |
·研究展望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