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固岩体的复合单元法研究
| 论文创新点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5-27页 |
|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5页 |
| ·岩体锚固作用和加固机理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数值分析方法在锚固岩体中的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 ·有限单元法 | 第18-20页 |
| ·离散单元法 | 第20-21页 |
| ·非连续变形方法 | 第21页 |
| ·数值流行方法 | 第21-22页 |
| ·块体单元法 | 第22-23页 |
| ·复合单元法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 第2章 预应力锚索复合单元算法 | 第27-48页 |
| ·复合单元法基本思想 | 第27-28页 |
| ·预应力锚索复合单元的概念 | 第28-32页 |
| ·基本假定 | 第30页 |
| ·坐标系的相互转换 | 第30-32页 |
| ·本构方程 | 第32-36页 |
| ·岩体的本构方程 | 第33-34页 |
| ·内锚段钢绞线的本构方程 | 第34页 |
| ·砂浆的本构方程 | 第34-35页 |
| ·接触面的本构方程 | 第35页 |
| ·锚索自由段的本构方程 | 第35-36页 |
| ·平衡方程 | 第36-41页 |
| ·节点位移增量和应变增量的关系 | 第36-37页 |
| ·用节点位移和荷载增量表达的平衡方程 | 第37-41页 |
| ·技术路线及算法流程图 | 第41-42页 |
| ·算例考证 | 第42-47页 |
| ·计算条件 | 第42-44页 |
| ·结果分析 | 第44-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3章 锚杆的复合单元广义算法 | 第48-63页 |
| ·锚杆复合单元广义算法的概念 | 第48-50页 |
| ·锚杆复合单元的力学模型 | 第50-55页 |
| ·应变增量与节点位移增量的关系 | 第50-51页 |
| ·用节点位移和荷载增量表达的平衡方程 | 第51-55页 |
| ·锚杆复合单元的广义算法 | 第55页 |
| ·技术路线图 | 第55-57页 |
| ·算例考证 | 第57-62页 |
| ·计算条件 | 第57-58页 |
| ·结果分析 | 第58-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第4章 预应力锚固损伤复合单元模型 | 第63-84页 |
| ·预应力锚固损伤传力机理 | 第63-64页 |
| ·预应力锚固传力影响因素 | 第63页 |
| ·锚固段剪应力分布形式的讨论 | 第63-64页 |
| ·复合单元损伤本构模型基本思想 | 第64-65页 |
| ·复合单元内子单元损伤本构模型 | 第65-72页 |
| ·损伤变量的选取 | 第65-67页 |
| ·损伤演变方程 | 第67-70页 |
| ·子单元损伤的本构关系 | 第70-72页 |
| ·复合单元内接触面损伤本构模型 | 第72-76页 |
| ·损伤变量的选取 | 第72-73页 |
| ·损伤演变方程 | 第73-75页 |
| ·接触面损伤的本构关系 | 第75-76页 |
| ·技术路线及流程图 | 第76-77页 |
| ·算例考证 | 第77-83页 |
| ·计算条件 | 第77-78页 |
| ·结果分析 | 第78-83页 |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 第5章 加锚节理岩体复合单元法动力学算法 | 第84-103页 |
| ·复合单元法动力学模型基本步骤 | 第84页 |
| ·复合单元质量矩阵和积分方法 | 第84-86页 |
| ·复合单元阻尼矩阵 | 第86-87页 |
| ·动力学方程数值积分法 | 第87-88页 |
| ·不连续岩体的动力分析复合单元法 | 第88-93页 |
| ·坐标系转换 | 第89页 |
| ·含两条节理岩体复合单元的动力学方程 | 第89-91页 |
| ·不连续岩体复合单元的动力学方程 | 第91-93页 |
| ·加锚节理岩体动力分析复合单元法 | 第93-96页 |
| ·位移表达式及应力应变关系 | 第93-94页 |
| ·加锚节理岩体的平衡方程 | 第94-96页 |
| ·技术路线图 | 第96-98页 |
| ·算例考证 | 第98-102页 |
| ·算例1 | 第98-100页 |
| ·算例2 | 第100-102页 |
| ·结果分析 | 第10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 第6章 复合单元法动力分析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的讨论 | 第103-115页 |
| ·粘弹性人工边界的实现 | 第103-105页 |
| ·人工地震波的生成 | 第105-107页 |
| ·基本条件 | 第105-106页 |
| ·反应谱拟合及强度包络 | 第106-107页 |
| ·初始波的修正 | 第107页 |
| ·地震动积分计算公式 | 第107-108页 |
| ·地震动位移基线漂移处理 | 第108-110页 |
| ·算例考证 | 第110-114页 |
| ·算例1 | 第110-112页 |
| ·算例2 | 第112-11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 第7章 工程应用 | 第115-125页 |
| ·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 | 第115-116页 |
| ·工程概况 | 第115页 |
| ·地层岩性 | 第115-116页 |
| ·地质构造 | 第116页 |
| ·研究内容及方案 | 第116-1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16-118页 |
| ·计算模型及参数 | 第118-119页 |
| ·计算中相关约定 | 第119-120页 |
| ·成果分析 | 第120-124页 |
| ·天然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 第120-121页 |
| ·未支护条件下开挖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 第121-122页 |
| ·加固条件下开挖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 第122-1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4-125页 |
| 第8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25-128页 |
| ·总结 | 第125-126页 |
|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 第126-1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8-137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7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137-138页 |
| 致谢 | 第138-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