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ion | 第8-14页 |
1. 前言 | 第14-25页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文献综述 | 第15-22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8-21页 |
·总结分析 | 第21-22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2-23页 |
·研究思路 | 第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本文框架与内容 | 第23-24页 |
·不足与可能的创新点 | 第24-25页 |
·不足之处 | 第24页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4-25页 |
2.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相关理论分析 | 第25-35页 |
·问题的界定与分析 | 第25-27页 |
·地方政府的界定及其特点 | 第25-26页 |
·地方政府债务的界定及其分类 | 第26-27页 |
·政府债务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27-29页 |
·政府负债有害论 | 第27-28页 |
·政府负债有益论 | 第28页 |
·政府负债中性论 | 第28-29页 |
·地方政府债务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29-30页 |
·地方政府债务有益论 | 第29-30页 |
·地方政府债务有害论 | 第30页 |
·地方政府债务形成原因的理论分析 | 第30-33页 |
·地方政府负债权利的存在基础:财政分权理论 | 第30-31页 |
·地方政府需要向中央政府传递“政绩信号”:委托——代理理论 | 第31-32页 |
·地方政府行政规模扩大:公共选择理论 | 第32页 |
·地方政府投资需求:地区间横向竞争关系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3.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与形成原因 | 第35-42页 |
·债务规模与变化情况 | 第35-37页 |
·债务规模 | 第35-36页 |
·变化情况 | 第36-37页 |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原因分析 | 第37-41页 |
·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 | 第37页 |
·财政体制存在不合理 | 第37-39页 |
·地方政府行政规模的扩大 | 第39-40页 |
·地区间的竞争 | 第40页 |
·经济体制改革后的历史欠账 | 第40-41页 |
·中央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 第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积极效应与风险表现 | 第42-49页 |
·积极效应 | 第42-43页 |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 第42-43页 |
·维护地方社会稳定 | 第43页 |
·风险表现 | 第43-47页 |
·负债主体违约风险较高 | 第43-45页 |
·债务的用途、来源及期限不匹配 | 第45-47页 |
·相关区域与行业显现危机趋势 | 第47页 |
·债务还款来源对土地收入依赖性高 | 第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5. 发达国家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经验教训 | 第49-62页 |
·发达国家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 | 第49-53页 |
·市场主导型——以美国为代表 | 第49-51页 |
·中央政府主导型——以日本为代表 | 第51-52页 |
·混合型——以澳大利亚为代表 | 第52-53页 |
·发达国家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面临的困境 | 第53-56页 |
·美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面临的困境 | 第53-54页 |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面临的困境 | 第54-56页 |
·对中国的启示 | 第56-60页 |
·发达国家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模式的优劣势分析 | 第56-58页 |
·发达国家现阶段债务管理制度无法解决的问题 | 第58-59页 |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面临的特殊问题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62-70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化解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 第63-66页 |
·完善财政分权制度,合理划分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 | 第63-64页 |
·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发展 | 第64页 |
·建立高效的地方政府债券市场 | 第64页 |
·设立统一管理地方政府债务的机构 | 第64-65页 |
·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 第65页 |
·设立偿债备付准备金制度 | 第65-66页 |
·立足长期发展,从根本上防范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 第66-70页 |
·健全中央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制度 | 第66页 |
·解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预算软约束问题 | 第66-67页 |
·明晰政府职能边界,合理提供公共产品 | 第67-68页 |
·客观面对发展问题,合理利用债务杠杆 | 第68-69页 |
·建立债务资金利用效率评估机制 | 第69-7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后记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