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5页 |
摘要 | 第5-9页 |
ABSTRACT | 第9-24页 |
主要缩写符号和物理符号说明 | 第24-2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5-63页 |
·课题来源 | 第25页 |
·本课题相关背景 | 第25页 |
·废橡胶的物理再生方法 | 第25-29页 |
·微波再生 | 第25-27页 |
·超声波再生 | 第27页 |
·远红外线再生 | 第27-28页 |
·电子束再生 | 第28页 |
·剪切场连续再生 | 第28-29页 |
·废橡胶的化学再生方法及再生剂 | 第29-35页 |
·废橡胶的化学再生方法 | 第29-31页 |
·脱硫再生剂 | 第31-35页 |
·废橡胶的微生物再生方法 | 第35-44页 |
·脱硫菌种及其对废橡胶的脱硫效果 | 第35-41页 |
·微生物再生机理 | 第41-44页 |
·硫化橡胶脱硫的理论模型 | 第44-48页 |
·Horikx曲线 | 第44-45页 |
·Isayev经验模型 | 第45-46页 |
·Yushanov逾渗模型 | 第46-47页 |
·Dobson-Gordon经典理论 | 第47-48页 |
·课题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48-50页 |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48-49页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49-50页 |
·本课题的创新点 | 第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63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63-77页 |
·原材料及配方 | 第63-68页 |
·原材料及所用化学试剂 | 第63页 |
·实验基本配方 | 第63-68页 |
·实验设备及测试仪器 | 第68-69页 |
·实验工艺 | 第69-72页 |
·微生物脱硫摇瓶培养工艺 | 第69-70页 |
·微生物脱硫放大工艺 | 第70页 |
·微生物半浸没培养工艺 | 第70-71页 |
·DBADPDS脱硫工艺 | 第71页 |
·脱硫废乳胶热压工艺 | 第71页 |
·再生废乳胶再硫化工艺 | 第71-72页 |
·胶粉填充硫化胶的制备工艺 | 第72页 |
·实验测试及表征方法 | 第72-77页 |
·微生物菌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 第72-73页 |
·材料的结构表征方法 | 第73-74页 |
·橡胶材料的性能测试方法 | 第74-77页 |
第三章 脂环酸芽孢杆菌脱硫废乳胶 | 第77-101页 |
·脂环酸芽孢杆菌 | 第77-84页 |
·脂环酸芽孢杆菌的鉴定 | 第77-78页 |
·脂环酸芽孢杆菌菌体菌落形态 | 第78-79页 |
·脂环酸芽孢杆菌的生理生化特征的研究 | 第79-80页 |
·脂环酸芽孢杆菌生长条件的考察 | 第80页 |
·脂环酸芽孢杆菌培养基优化 | 第80-82页 |
·脂环酸芽孢杆菌的生长曲线 | 第82-84页 |
·橡胶及助剂对脂环酸芽孢杆菌的毒性 | 第84-86页 |
·不同弹性体对脂环酸芽孢杆菌生长的影响 | 第84-85页 |
·不同橡胶助剂对脂环酸芽孢杆菌生长的影响 | 第85-86页 |
·脂环酸芽孢杆菌脱硫废乳胶的工艺条件研究 | 第86-91页 |
·废乳胶的解毒工艺 | 第86页 |
·废乳胶加入量对脂环酸芽孢杆菌生长的影响 | 第86页 |
·吐温80对脂环酸芽孢杆菌生长的影响 | 第86-88页 |
·大蒜素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88-90页 |
·脱硫时间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90-91页 |
·脂环酸芽孢杆菌对废乳胶脱硫效果及机理的研究 | 第91-98页 |
·脱硫前后废乳胶的表面元素含量 | 第91-93页 |
·脱硫前后废乳胶的表面结构 | 第93-94页 |
·脱硫前后废乳胶的表面亲水性 | 第94-95页 |
·脱硫前后废乳胶的元素含量 | 第95页 |
·脱硫前后废乳胶填充到SBR基胶中的界面形貌 | 第95-96页 |
·脂环酸芽孢杆菌脱硫废乳胶机理的研究 | 第96-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1页 |
第四章 鞘氨醇单胞菌脱硫废乳胶 | 第101-129页 |
·鞘氨醇单胞菌 | 第101-105页 |
·鞘氨醇单胞菌的鉴定 | 第101-103页 |
·鞘氨醇单胞菌菌体菌落形态 | 第103-104页 |
·鞘氨醇单胞菌生理生化特征的研究 | 第104页 |
·鞘氨醇单胞菌的生长曲线 | 第104-105页 |
·橡胶及助剂对鞘氨醇单胞菌的毒性 | 第105-106页 |
·鞘氨醇单胞菌脱硫废乳胶的工艺条件的研究 | 第106-117页 |
·废乳胶的解毒工艺对鞘氨醇单胞菌生长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废乳胶加入量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吐温80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108-110页 |
·等离子预处理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110-116页 |
·脱硫时间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鞘氨醇单胞菌对废乳胶的脱硫效果 | 第117-121页 |
·脱硫前后废乳胶表面元素含量分析 | 第117-119页 |
·脱硫前后废乳胶表面结构分析 | 第119-120页 |
·脱硫前后废乳胶表面亲水性 | 第120页 |
·脱硫前后废乳胶元素含量分析 | 第120-121页 |
·鞘氨醇单胞菌、脂环酸芽孢杆菌及酵母菌放大工艺脱硫废乳胶再生效果的比较 | 第121-125页 |
·脱硫废乳胶放大工艺 | 第121页 |
·放大工艺脱硫废乳胶的微生物生长情况 | 第121-123页 |
·放大工艺脱硫废乳胶前后溶胀和交联密度的比较 | 第123页 |
·放大工艺脱硫废乳胶填充天然硫化胶力学性能的比较 | 第123-125页 |
·放大工艺脱硫废乳胶填充天然硫化胶交联密度的比较 | 第125页 |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29页 |
第五章 微生物脱硫新方法——半浸没培养脱硫法 | 第129-149页 |
·引言 | 第129页 |
·半浸没培养脱硫法 | 第129-131页 |
·半浸没培养脱硫法设计思路及机理的研究 | 第129-130页 |
·脱硫过程中鞘氨醇单胞菌在废乳胶表面的附着情况 | 第130-131页 |
·半浸没培养脱硫法脱硫废乳胶工艺条件的研究 | 第131-134页 |
·培养基中废乳胶的加入量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132页 |
·吐温80加入量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132-133页 |
·脱硫时间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第133-134页 |
·半浸没培养脱硫废乳胶的脱硫效果 | 第134-139页 |
·XPS分析 | 第134-137页 |
·红外分析 | 第137-138页 |
·元素分析 | 第138-139页 |
·溶胀和交联密度 | 第139页 |
·半浸没培养脱硫废乳胶填充SBR硫化胶性能的研究 | 第139-142页 |
·填充硫化胶的力学性能 | 第139-140页 |
·拉伸断面形貌 | 第140-141页 |
·EDX分析 | 第141-142页 |
·半浸没培养法应用于废胎面胶粉脱硫的初步探索 | 第142-147页 |
·半浸没培养法脱硫废胎面胶粉的脱硫效果 | 第143-144页 |
·脱硫废乳胶填充SBR硫化胶性能的研究 | 第144-147页 |
·本章小结 | 第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49页 |
第六章 再生剂DBADPDS脱硫废乳胶的研究 | 第149-165页 |
·引言 | 第149页 |
·再生剂DBADPDS | 第149页 |
·环烷油对脱硫废乳胶效果的影响 | 第149-153页 |
·脱硫工艺 | 第150页 |
·环烷油对门尼粘度的影响 | 第150-151页 |
·环烷油对溶胀和交联密度的影响 | 第151-152页 |
·Horikx曲线 | 第152页 |
·环烷油对脱硫废乳胶热压片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152-153页 |
·再生剂DBADPDS对脱硫废乳胶效果的影响 | 第153-157页 |
·脱硫工艺 | 第153页 |
·再生剂DBADPDS对门尼粘度的影响 | 第153-154页 |
·再生剂DBADPDS对溶胀和交联密度的影响 | 第154-155页 |
·Horikx曲线 | 第155-156页 |
·再生剂DBADPDS对脱硫废乳胶热压片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156页 |
·再生剂DBADPDS对脱硫废乳胶再硫化胶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156-157页 |
·脱硫温度对脱硫废乳胶效果的影响 | 第157-161页 |
·脱硫工艺 | 第157页 |
·密炼机中温度和转矩曲线 | 第157-158页 |
·脱硫温度对门尼粘度的影响 | 第158-159页 |
·脱硫温度对溶胀和交联密度的影响 | 第159-160页 |
·Horikx曲线 | 第160页 |
·脱硫温度对脱硫废乳胶再硫化胶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160-161页 |
·本章小结 | 第161-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65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65-167页 |
致谢 | 第167-169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69-171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171-174页 |
附件 | 第174-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