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企业组织与管理论文--农业生产服务组织论文

中国农作物品种安全问题辨识研究

摘要第1-4页
SUMMARY第4-6页
目录第6-9页
图目录第9-10页
表目录第10-11页
第一章 绪言第11-19页
 一、研究背景第11-13页
 二、研究意义第13-14页
  (一)理论意义第13页
  (二)现实意义第13-14页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7页
  (一)中国种业当前发展状况及风险因素研究第14-15页
  (二)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相关制度研究第15页
  (三)关于转基因作物的风险及危害的相关研究第15-16页
  (四)种子行业、育种主体、农户等主体角度农作物品种安全对经济影响的相关研究第16-17页
 四、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第17页
  (一)研究对象第17页
  (二)研究内容第17页
 五、研究方法与预期目标第17-18页
  (一)研究方法第17-18页
  (二)预期目标第18页
 六、本文的创新点第18-19页
第二章 基本概念辨识与理论基础第19-26页
 一、农作物品种概念界定第19-21页
  (一)品种的概念界定第19-20页
  (二)农作物品种的概念第20页
  (三)农作物品种的特征第20-21页
 二、农作物品种安全的概念界定第21-23页
  (一)农作物品种安全的概念第21-22页
  (二)农作物品种安全的内涵第22-23页
  (三)农作物品种安全的范畴界定第23页
 三、安全辨识的概念界定第23-24页
  (一)安全辨识的概念第23页
  (二)安全辨识与风险识别的关系第23-24页
  (三)安全辨识的内容第24页
 四、品种安全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4-26页
  (一)安全科学理论第24页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4-25页
  (三)环境经济机会论第25-26页
第三章 中国种业发展现状与品种安全问题分析第26-34页
 一、中国种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安全程度第26-28页
  (一)种业资源丰富,市场需求量大第26页
  (二)种子经营“小杂全”,产业集中度低第26页
  (三)科研能力不足,抗风险能力差第26-27页
  (四)科研体制改革滞后,商业化育种体系有待完善第27页
  (五)跨国种业巨头布阵中国市场,对种业安全造成巨大威胁第27页
  (六)以转基因育种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发展对中国种业带来巨大挑战第27-28页
 二、中国农作物品种安全问题分析第28-32页
  (一)中国农作物品种审定与退出的数量分析第28页
  (二)中国农作物品种权申请与授权情况分析第28-32页
 三、种业安全与品种安全辨析第32-34页
第四章 中国农作物品种安全辨识与分析第34-42页
 一、中国农作物品种安全辨识内容分析第34-35页
  (一)辨识对象第34页
  (二)辨识主体第34页
  (三)辨识要点第34页
  (四)基于环境经济机会论的辨识主体关系分析第34-35页
 二、中国农作物品种安全识别逻辑树第35-42页
  (一)农作物品种生物学安全问题辨识第35-37页
  (二)农作物品种产权安全问题辨识第37-39页
  (三)农作物品种种植安全问题辨识第39页
  (四)农作物品种生态安全问题辨识第39-40页
  (五)农作物品种资源安全问题辨识第40-42页
第五章 中国农作物品种安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第42-55页
 一、中国农作物品种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42-45页
 二、中国农作物品种安全模糊多层综合评价第45-55页
  (一)数据来源第45-46页
  (二)评价方法第46页
  (三)评价过程第46-51页
  (四)结果分析第51-55页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第55-60页
 一、结论第55-56页
  (一)品种、农作物品种及品种安全的概念、关系第55页
  (二)安全辨识的概念、内容及理论基础第55-56页
  (三)品种安全是保障中国种子产业安全的基础与关键第56页
  (四)生物学安全和资源安全是影响品种安全的威胁因子第56页
 二、讨论第56-60页
  (一)关于中国农作物品种安全分析框架的讨论第57-58页
  (二)中国农作物品种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有待进一步改进第58页
  (三)加强对农作物国家战略地位的认定及差异化管理研究第58页
  (四)补充中国农产品优良品种安全管理机制研究的内容第58-60页
致谢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5页
作者简介第65-67页
导师简介第67-70页
附录 1第70-75页
附录 2第75-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甘肃省IFAD项目农技推广绩效分析
下一篇:中国大豆产业发展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