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延长油田直罗油区长8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2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9-10页
   ·关键技术和技术研究路线第10页
   ·本文完成的工作量第10-11页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第11-12页
第二章 直罗油田地质概况第12-17页
   ·直罗油田地理及构造位置第12页
   ·直罗油田勘探开发现状第12-14页
   ·储层地质特征第14-17页
     ·沉积与构造背景第14页
     ·沉积微相类型第14-15页
     ·沉积序列第15-17页
第三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第17-28页
   ·地层对比原则第17-19页
   ·主要标志层及其特征第19-20页
   ·延长组地层特征第20-23页
   ·长 8 油层组小层对比与划分第23-28页
     ·区域性标志层第23-27页
     ·地区性标志层第27页
     ·小层划分与对比第27-28页
第四章 岩石物理研究第28-31页
   ·地层因素与孔隙度第28-29页
   ·电阻增大率与含水饱和度第29-31页
第五章 储层孔隙结构研究第31-40页
   ·孔隙结构特征分类第32-35页
     ·压汞毛管曲线分类方法第32-33页
     ·储集层的岩石物理分类方法研究第33-35页
   ·基于 NMR T2 分布的储层岩石孔隙结构研究第35-37页
     ·利用毛管压力资料评价孔隙结构第35-36页
     ·T2 分布与毛管压力曲线的转换第36-37页
   ·低孔低渗储层测井响应特征第37-40页
第六章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第40-45页
   ·储层岩石学特征第40-41页
   ·物性特征第41-42页
   ·含油性特征第42页
   ·电性特征第42-43页
   ·岩性与物性的关系第43页
   ·岩性与电性的关系第43-44页
   ·物性与电性第44页
   ·岩性与含油性第44页
   ·物性与含油性第44-45页
第七章 建立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第45-65页
   ·直罗油田试油标准的建立第45-46页
   ·测井储层参数研究第46-52页
     ·泥质含量的确定第46-47页
     ·孔隙度的确定第47-49页
     ·渗透率的确定第49-50页
     ·地层水电阻率的确定第50-52页
     ·储层含油饱和度的确定第52页
   ·分区建立解释模型第52-65页
     ·直罗油田不分区油水层识别图版第52-53页
     ·张家湾油区油水层识别图版第53-56页
     ·张村驿油区油水层识别图版第56-60页
     ·直罗油区油水层识别图版第60-62页
     ·牛武油区油水层识别图版第62-65页
第八章 建立测井评价标准第65-70页
   ·分类建立解释模型第65-66页
     ·I 类储层油水分布图第65页
     ·II 类储层油水分布图第65-66页
     ·III 类储层油水分布图第66页
     ·不同类型储层油水分布特征第66页
   ·新井解释第66-68页
   ·老井复查结果第68页
   ·试油建议第68-70页
第九章 产能预测第70-76页
   ·储层油气产能的预测模型和方法第70-72页
     ·影响储层产能的主要因素分析第70页
     ·产能预测基础第70-72页
   ·产能预测模型的建立及产能预测第72-74页
     ·基本思路第72页
     ·模型的建立第72-73页
     ·产能模型的实现第73-74页
   ·产能模型验证第74-76页
第十章 结论第76-77页
致谢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0页
附录第80-99页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第99-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蟠龙油田下坪区长2油藏剩余油潜力分析
下一篇:子北涧峪岔油田理138井区长6地质特征及成藏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