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23页 |
第一章 单位犯罪立法限缩之背景 | 第23-57页 |
第一节 单位犯罪存废之观点聚讼 | 第23-32页 |
一、单位犯罪否定论 | 第23-26页 |
二、单位犯罪肯定论 | 第26-30页 |
三、观点评析 | 第30-32页 |
第二节 单位犯罪的定义与特征 | 第32-39页 |
一、单位犯罪定义 | 第32-38页 |
二、单位犯罪的特征 | 第38-39页 |
第三节 单位犯罪的性质与范围 | 第39-48页 |
一、单位犯罪的性质 | 第40-45页 |
二、单位犯罪的成立范围 | 第45-48页 |
第四节 单位犯罪司法适用的困境 | 第48-57页 |
一、单位犯罪司法认定中的难题 | 第49-53页 |
二、单位犯罪司法适用效果评析 | 第53-57页 |
第二章 单位犯罪立法限缩之理论分析 | 第57-71页 |
第一节 单位犯罪立法限缩之必要性 | 第57-61页 |
一、域外立法例为单位犯罪限缩之参照 | 第57-58页 |
二、司法实践困境为单位犯罪限缩之必要 | 第58-60页 |
三、单位自身缺陷为单位犯罪限缩之依据 | 第60-61页 |
第二节 单位犯罪立法限缩之可行性 | 第61-66页 |
一、限缩不会影响对犯罪的防治效果 | 第61-62页 |
二、限缩能够实现单位犯罪的立法目的 | 第62-63页 |
三、限缩符合法经济学原理 | 第63-66页 |
第三节 限缩后的单位犯罪之界定 | 第66-71页 |
一、限缩后的单位犯罪之特征 | 第66-68页 |
二、限缩后的单位犯罪之范围 | 第68-70页 |
三、限缩后的单位犯罪之定义 | 第70-71页 |
第三章 我国单位犯罪主体之限缩 | 第71-96页 |
第一节 我国单位犯罪主体立法设定之弊端 | 第71-85页 |
一、将国家机关作为单位犯罪主体之弊端 | 第71-76页 |
二、将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作为单位犯罪主体之弊端 | 第76-78页 |
三、将一人公司作为单位犯罪主体之弊端 | 第78-82页 |
四、将非法人单位作为单位犯罪主体之弊端 | 第82-85页 |
第二节 我国刑法分则中的单位犯罪主体之限缩 | 第85-96页 |
一、对含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主体的单位犯罪的限缩 | 第85-91页 |
二、对含一人公司和非法人单位主体的单位犯罪的限缩 | 第91-96页 |
第四章 我国单位犯罪主观罪过之限缩 | 第96-119页 |
第一节 单位过失犯罪立法设置之弊端 | 第96-106页 |
一、与单位犯罪中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之目的要件相矛盾 | 第96-98页 |
二、与刑法严格限定过失行为入罪的立法意图相悖 | 第98-100页 |
三、与刑法罪责自负原则相悖 | 第100-104页 |
四、与单位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性质相悖 | 第104-106页 |
第二节 废止我国刑法分则中的单位过失犯罪 | 第106-119页 |
一、废止对违法票据承兑、付款、保证罪的单位犯罪 | 第106-109页 |
二、废止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的单位犯罪 | 第109-111页 |
三、废止采集、供应血液、制作、供应血液制品事故罪的单位犯罪 | 第111-113页 |
四、废止污染环境罪的单位犯罪 | 第113-116页 |
五、废止为他人提供书号出版淫秽书刊罪的单位犯罪 | 第116-119页 |
第五章 我国单位犯罪处罚方式之限缩 | 第119-137页 |
第一节 将“单罚制单位犯罪”作为单位犯罪之弊端 | 第119-127页 |
一、不符合我国刑事立法沿革的真实情状 | 第120-121页 |
二、不符合刑法罪责自负原则 | 第121-123页 |
三、不符合犯罪的基本特征 | 第123-125页 |
四、不符合刑法审慎处罚单位犯罪的立法精神 | 第125-126页 |
五、不符合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理 | 第126-127页 |
第二节 纠正我国刑法分则中“单罚制单位犯罪” | 第127-137页 |
一、对非单位犯罪的“单罚制单位犯罪”的摒弃 | 第128-131页 |
二、对应实行双罚制的“单罚制单位犯罪”的修改 | 第131-137页 |
第六章 限缩后单位犯罪的立法完善 | 第137-167页 |
第一节 单位犯罪称谓的完善 | 第137-142页 |
第二节 单位犯罪定罪量刑标准的完善 | 第142-153页 |
第三节 单位犯罪法定刑配置的完善 | 第153-160页 |
第四节 单位犯罪范围的立法完善 | 第160-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80页 |
后记 | 第180-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