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冲突与《三国演义》传统观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4页 |
| 引言 | 第14-29页 |
| 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 前人研究成果 | 第15-25页 |
| 本文内容、结构及创新点 | 第25-29页 |
| 第一章 《三国演义》的伦理观 | 第29-102页 |
| 第一节 “仁政”、“民本”与儒法文化冲突 | 第29-52页 |
| ·仁与民本思想溯源 | 第29-32页 |
| ·对仁与民本观念的阐释 | 第32-38页 |
| ·蜀汉:仁与政治斗争的矛盾 | 第38-41页 |
| ·王霸矛盾展现出的儒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 第41-52页 |
| 第二节 “士志于道”观念的嬗变 | 第52-76页 |
| ·儒家学说中“忠”的观念 | 第52-54页 |
| ·忠与愚 | 第54-55页 |
| ·忠与叛 | 第55-59页 |
| ·忠观念与士文化的嬗变 | 第59-76页 |
| 第三节 “忠义”与“侠义”观念 | 第76-102页 |
| ·“义”观念的溯源 | 第76-80页 |
| ·“义”的分类——以“义绝”关羽为例 | 第80-92页 |
| ·儒家“忠义观念对墨家“侠义”观念的消解 | 第92-102页 |
| 第二章 《三国演义》的历史观 | 第102-167页 |
| 第一节 “天命”观念文化解读 | 第102-124页 |
| ·天命观隐含的矛盾 | 第102-110页 |
| ·对《三国演义》天命观念的文化解读 | 第110-124页 |
| 第二节 《三国演义》的正统观念 | 第124-139页 |
| ·正统观的评价标准 | 第124-126页 |
| ·历代有关魏蜀正统问题的争论 | 第126-129页 |
| ·《三国演义》肯定蜀汉的正统地位 | 第129-133页 |
| ·宋儒正统观念对《三国演义》正统观的影响 | 第133-137页 |
| ·反抗蒙元王朝异族统治与《三国演义》正统观的形成 | 第137-139页 |
| 第三节 《三国演义》的英雄观 | 第139-167页 |
| ·何谓英雄 | 第139-141页 |
| ·英雄人物的分类和特点 | 第141-145页 |
| ·英雄观念的内涵 | 第145-154页 |
| ·《三国演义》英雄观树立的原因 | 第154-158页 |
| ·《三国演义》整体历史观观照下的“英雄观” | 第158-167页 |
| 第三章 《三国演义》的宗教观 | 第167-195页 |
| 第一节 早期道教的三种存在形式 | 第167-183页 |
| ·张角与太平道 | 第167-170页 |
| ·五斗米道教主张鲁 | 第170-173页 |
| ·政府对民间传教的控制——左慈与于吉 | 第173-183页 |
| 第二节 道教文化对儒家文化的吸纳与对抗 | 第183-195页 |
| ·道教在汉代兴起的原因与特征 | 第183-187页 |
| ·道教“致太平”的政治理想 | 第187-190页 |
| ·早期道教致太平思想的实践 | 第190-195页 |
| 第四章 《三国演义》的妇女观 | 第195-247页 |
| 第一节 儒家思想妇女观念 | 第195-204页 |
| ·儒家妇女观概述 | 第195-199页 |
| ·儒家妇女观的多重影响 | 第199-204页 |
| 第二节 《三国演义》女性人物形象 | 第204-224页 |
| ·女性人物形象统计 | 第205-206页 |
| ·女性人物形象分类 | 第206-224页 |
| 第三节 《三国演义》中妇女观念的矛盾 | 第224-233页 |
| ·尊与卑 | 第224-227页 |
| ·美色与政治 | 第227-229页 |
| ·贞与淫 | 第229-233页 |
| 第四节 对《三国演义》妇女观念的文化解读 | 第233-247页 |
| ·社会性别理论 | 第233-234页 |
| ·核心问题是妇女参政 | 第234-244页 |
| ·对《三国演义》女性贞节问题的相关补充 | 第244-247页 |
| 第五章 《三国演义》的虚实观 | 第247-320页 |
| 第一节 《三国演义》虚实问题概述 | 第247-255页 |
| ·蒋大器、张尚德的虚实观念 | 第248-251页 |
| ·后学对虚实的对立观点 | 第251-255页 |
| 第二节 《三国演义》对历史人物的虚构 | 第255-261页 |
| ·全出自虚构的人物 | 第256-257页 |
| ·历史事件的无名氏 | 第257-258页 |
| ·误读而成的虚构人物 | 第258-261页 |
| 第三节 《三国演义》故事情节虚构方法 | 第261-299页 |
| ·基本全部尊重史实 | 第261-263页 |
| ·完全出自虚构 | 第263-271页 |
| ·史实中的有限虚构 | 第271-299页 |
| 第四节 《三国演义》虚实观展现的文化冲突 | 第299-320页 |
| ·史官文化和市民文化与《三国演义》创作 | 第300-304页 |
| ·史官文化和市民文化的分野与虚实手法 | 第304-313页 |
| ·新历史主义历史观观照下的文化之争 | 第313-320页 |
| 结语 多元文化视野中的《三国演义》 | 第320-3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330-337页 |
| 致谢 | 第337-339页 |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3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