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农村流动人口选举权的保障政策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绪论第11-19页
 (一) 研究缘起: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1. 研究目的第11-12页
  2. 研究意义第12页
 (二) 文献综述第12-16页
  1.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4页
  2.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三) 研究路径:研究的基本方法第16页
 (四) 写作框架和探索之处第16-19页
  1. 写作框架第16-18页
  2. 探索之处第18-19页
一、农村流动人口选举权的保障政策概述第19-28页
 (一) 农村流动人口的涵义和范围第19-22页
  1. 农村流动人口的涵义第19-20页
  2. 农村流动人口的范围第20-22页
 (二) 选举权的概念第22-23页
 (三) 主要理论基础第23-28页
  1. 公共政策执行相关理论第23-25页
  2.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第25页
  3. 马歇尔公民权理论第25-26页
  4. 社会公正理论第26-28页
二、农村流动人口选举权保障的现存问题第28-41页
 (一) 政策的价值诉示:公共政策本身第28-32页
  1. 现行户籍制度与选举权保障的“错位”第28-30页
  2. 选举制度的不合理第30-32页
 (二) 政策资源:选举经费与政策客体的选举意识第32-34页
  1. 参与乡村选举的经费缺乏第32页
  2. 农民对选举缺乏足够认识仍占很大比例第32-34页
 (三) 执行者属性:政策执行主体行为第34-35页
  1. 乡镇基层政府的干预第34-35页
  2. 候选人的不正当竞争第35页
 (四) 执行方式:政策执行主体与目标对象第35-37页
  1. 选举委员会和选举领导小组通知渠道不畅第35页
  2. 农村流动人口政治参与边缘化第35-37页
 (五) 系统环境:公共政策的环境第37-41页
  1. 大姓宗族的干扰第37-38页
  2. 农村黑恶势力的破坏第38-39页
  3. 乡村精英的诱导第39-41页
三、政策执行过程模型下影响农村流动人口选举权的原因探析第41-51页
 (一) 理想化政策——政策本身存在的缺陷第41-42页
  1.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不够完善第41页
  2. 地方政府未制定有效的地方法规和政策第41-42页
  3. 现行户籍制度对农村流动人口选举权的限制第42页
 (二) 执行机关——执行主体的失范行为第42-43页
  1. 选举委员会成员的“暗箱操作”第42页
  2. 选举委员会成员对换届选举的落实执行不够专业第42-43页
  3. 选举委员会成员和候选人员的贿选行为第43页
 (三) 目标群体——政策客体自身素质问题第43-48页
  1. 经济层面:物质需要得不到满足第43-44页
  2. 理性层面: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不相关第44-45页
  3. 文化层面:对民主选举的认识不充分第45-46页
  4. 现实层面:村中事务难以真正决策、管理和监督第46-47页
  5. 心理层面:个人意愿表达不充分第47-48页
 (四) 环境因素——政策系统支撑环境的缺失第48-51页
  1. 农村政治环境第48-49页
  2. 农村经济环境第49页
  3. 农村教育环境第49-50页
  4. 农村社会环境第50-51页
四、优化农村流动人口选举权的保障政策建议第51-67页
 (一) 案例分析——浙江省宁波市流动人口选举模式第51-57页
  1. 浙江省宁波市外来流动人口概况第51-53页
  2. 浙江省宁波市的主要做法第53-55页
  3. 浙江省宁波市流动人口选举模式面临的挑战第55-57页
 (二) 优化农村流动人口选举权的保障政策建议第57-67页
  1. 制定完善有效的公共政策第57-60页
  2. 规范政策执行主体的行为第60-62页
  3. 提高政策客体的综合素质第62-63页
  4. 创造稳定和谐的农村环境第63-65页
  5. 落实好公共政策的监督和评估第65-67页
五、结论与展望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民工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下一篇:无缝隙服务视角下的社区警务研究--以百步亭社区为调研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