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 ·企业简介 | 第9-10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炼铁厂质量管理现状 | 第10页 |
| ·炼铁厂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0-11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本文研究的思路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六西格玛理论综述 | 第13-27页 |
| ·六西格玛管理概述 | 第13-14页 |
| ·六西格玛管理起源 | 第13页 |
| ·六西格玛管理发展 | 第13-14页 |
| ·六西格玛的概念和作用 | 第14-18页 |
| ·六西格玛的概念 | 第14-16页 |
| ·六西格玛管理的作用 | 第16-18页 |
| ·六西格玛文化与战略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 第18-20页 |
| ·六西格玛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 ·六西格玛管理的推进步骤 | 第19-20页 |
| ·六西格玛管理方法论 | 第20-23页 |
| ·六西格玛改进的模式—DMAIC | 第20-22页 |
| ·六西格玛设计的模式 | 第22-23页 |
| ·六西格玛管理工具 | 第23-27页 |
| ·数据资料的分析工具 | 第23-25页 |
| ·语言资料的分析工具 | 第25-26页 |
| ·其他统计或管理工具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六西格玛在 T 公司的导入与推进 | 第27-32页 |
| ·导入背景 | 第27-28页 |
| ·战略发展的驱动 | 第27页 |
| ·顾客市场的需求 | 第27页 |
| ·高层领导的决心 | 第27页 |
| ·优秀企业成功的经验 | 第27-28页 |
| ·科学管理方法的整合 | 第28页 |
| ·T 公司六西格玛推进 | 第28-29页 |
| ·局部试行期(2004—2005 年) | 第28页 |
| ·全面实施期(2006 年) | 第28-29页 |
| ·加速成长期(2007 年) | 第29页 |
| ·六西格玛在 T 公司的现状 | 第29-32页 |
| ·T 公司六西格玛五年规划 | 第29-30页 |
| ·T 公司六西格玛管理成效 | 第30-31页 |
| ·T 公司实施六西格玛管理的基本思路 | 第31-32页 |
| 第四章 六西格玛在炼铁厂的推行模式研究 | 第32-43页 |
| ·炼铁厂六西格玛的导入 | 第32页 |
| ·炼铁厂六西格玛管理推进 | 第32-37页 |
| ·炼铁厂六西格玛的拓展 | 第32-34页 |
| ·炼铁厂六西格玛的深化 | 第34-37页 |
| ·炼铁厂六西格玛管理现状 | 第37-40页 |
|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 第37-38页 |
| ·开展岗位精益 6σ控制 | 第38页 |
| ·强化过程跟踪与落实 | 第38页 |
| ·开展岗位标准化操作 | 第38页 |
| ·健全烧结矿监控机制 | 第38-39页 |
| ·建立了多层次质量改进体系 | 第39页 |
| ·人员培训情况 | 第39页 |
| ·项目完成情况 | 第39-40页 |
| ·六西格玛项目管理 | 第40-43页 |
| ·项目选取 | 第40-42页 |
| ·项目来源 | 第42-43页 |
| 第五章 炼铁厂六西格玛项目案例 | 第43-71页 |
| ·项目选题和界定 | 第43-46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43页 |
| ·改进的机会 | 第43-44页 |
| ·项目目标确定 | 第44页 |
| ·项目效果预测 | 第44-45页 |
| ·项目的范围 | 第45页 |
| ·项目推进计划 | 第45-46页 |
| ·团队成员和工作安排 | 第46页 |
| ·测量阶段 | 第46-58页 |
| ·Y 的测量系统分析 | 第46-47页 |
| ·Y 的过程能力分析 | 第47-48页 |
| ·过程图 | 第48-49页 |
| ·C&E 矩阵 | 第49-51页 |
| ·FMEA 分析 | 第51-53页 |
| ·部分措施 | 第53-54页 |
| ·采取部分改善后的 FMEA | 第54-56页 |
| ·快速改善后 Y 的过程能力分析 | 第56-57页 |
| ·M 阶段小结 | 第57-58页 |
| ·分析阶段 | 第58-62页 |
| ·A 阶段的项目验证计划表 | 第58页 |
| ·班组不同对生石灰消耗量的影响分析 | 第58页 |
| ·针对各班组生石灰消耗量数据分别进行等方差与均值检验 | 第58-59页 |
| ·通过方差分析的多重比较确定差异对象 | 第59-60页 |
| ·生石灰消耗与参数的回归分析 | 第60-61页 |
| ·生石灰消耗与熔剂粒度、料温、负压、加水量的残差分析 | 第61-62页 |
| ·改进阶段 | 第62-67页 |
| ·改善方案 | 第63-64页 |
| ·改善方案实施 | 第64-66页 |
| ·现场验证预测效果 | 第66页 |
| ·改善后生石灰消耗量满足要求的过程能力分析 | 第66-67页 |
| ·控制阶段 | 第67-70页 |
| ·形成项目控制计划 | 第67页 |
| ·改善后熔剂<3mm 粒度含量控制情况 | 第67-68页 |
| ·改善后混合料料温控制情况 | 第68页 |
| ·改善后烧结负压的控制情况 | 第68-69页 |
| ·改进阶段完成后对 Y 的控制情况 | 第69-70页 |
| ·熔剂蛇纹石单耗完成情况 | 第70页 |
| ·小结 | 第70-71页 |
| ·项目收益 | 第70页 |
| ·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案机和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 第70-71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