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6页 |
ABSTRACT | 第16-20页 |
符号说明 | 第20-2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21-35页 |
·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中氮磷比条件的影响 | 第21-23页 |
·人为活动对氮磷比条件的干扰 | 第21-22页 |
·氮磷比条件的改变对植物的影响 | 第22-23页 |
·外来植物对本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 第23-26页 |
·外来植物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外来植物的适应机制 | 第24-26页 |
·植物功能性状 | 第26-27页 |
·植物功能性状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外来植物的功能性状研究 | 第27页 |
·研究物种介绍 | 第27-33页 |
·火炬树Rhus typhina | 第27-30页 |
·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 第30-32页 |
·荆条Vitex negundo var.heterophylla | 第32-33页 |
·研究目的与科学问题 | 第33-35页 |
·研究目的 | 第33-34页 |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第34-35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35-43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35-36页 |
·研究方法 | 第36-41页 |
·植物实验材料 | 第36页 |
·实验设计 | 第36-39页 |
·植物功能性状的测量 | 第39-41页 |
·数据分析 | 第41页 |
·技术路线 | 第41-43页 |
第三章 氮磷比与种植方式对麻栎和火炬树幼苗生长特征的影响 | 第43-61页 |
·氮磷比与种植方式对幼苗生长状况的影响 | 第43-48页 |
·麻栎幼苗的生长状况 | 第43-48页 |
·火炬树幼苗的生长状况 | 第48页 |
·氮磷比与种植方式对幼苗生物量积累及分配的影响 | 第48-58页 |
·麻栎幼苗的生物量积累 | 第48-50页 |
·火炬树幼苗的生物量积累 | 第50-51页 |
·麻栎幼苗的生物量分配 | 第51-55页 |
·火炬树幼苗的生物量分配 | 第55-58页 |
·讨论 | 第58-61页 |
·氮磷比条件对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 第58页 |
·火炬树与麻栎生物量分配策略上的差异 | 第58-61页 |
第四章 氮磷比与种植方式对麻栎和火炬树幼苗功能性状的影响 | 第61-88页 |
·氮磷比与种植方式对幼苗叶片生理特征的影响 | 第61-65页 |
·麻栎幼苗的净光合速率 | 第61-63页 |
·火炬树幼苗的净光合速率 | 第63-65页 |
·氮磷比与种植方式对幼苗叶片化学计量学特性的影响 | 第65-79页 |
·麻栎幼苗的叶氮含量 | 第65-68页 |
·麻栎幼苗的光合氮利用效率 | 第68-69页 |
·火炬树幼苗的叶氮含量 | 第69-71页 |
·火炬树幼苗的光合氮利用效率 | 第71-72页 |
·麻栎幼苗的叶磷含量 | 第72-74页 |
·麻栎幼苗的光合磷利用效率 | 第74-76页 |
·火炬树幼苗的叶磷含量 | 第76-77页 |
·火炬树幼苗的光合磷利用效率 | 第77-79页 |
·氮磷比与种植方式对幼苗叶片及根形态特征的影响 | 第79-86页 |
·麻栎幼苗的比叶重 | 第79-81页 |
·火炬树幼苗的比叶重 | 第81-83页 |
·麻栎幼苗的根表面积 | 第83-84页 |
·火炬树幼苗的根表面积 | 第84-86页 |
·讨论 | 第86-88页 |
·营养获取能力的差异 | 第86页 |
·叶片氮磷营养分配策略差异 | 第86-88页 |
第五章 氮磷比与种植方式对荆条和火炬树幼苗生长特征的影响 | 第88-118页 |
·氮磷比与种植方式对幼苗生长状况的影响 | 第88-94页 |
·荆条幼苗的生长状况 | 第88-90页 |
·火炬树幼苗的生长状况 | 第90-94页 |
·氮磷比与种植方式对幼苗生物量积累及分配的影响 | 第94-116页 |
·荆条幼苗的生物量积累 | 第94-95页 |
·火炬树幼苗的生物量积累 | 第95-97页 |
·荆条幼苗的生物量分配 | 第97-107页 |
·火炬树幼苗的生物量分配 | 第107-116页 |
·讨论 | 第116-118页 |
·氮磷比条件对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 第116页 |
·混种时火炬树与荆条生物量分配上的差异 | 第116-118页 |
第六章 氮磷比与种植方式对荆条和火炬树幼苗生理及形态特征的影响 | 第118-132页 |
·氮磷比与种植方式对幼苗叶片生理特征的影响 | 第118-127页 |
·荆条幼苗的净光合速率 | 第118-120页 |
·火炬树幼苗的净光合速率 | 第120-123页 |
·荆条幼苗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 | 第123-124页 |
·火炬树幼苗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 | 第124-127页 |
·氮磷比与种植方式对幼苗叶片形态特征的影响 | 第127-130页 |
·荆条幼苗的比叶重 | 第127-128页 |
·火炬树幼苗的比叶重 | 第128-130页 |
·讨论 | 第130-132页 |
第七章 火炬树与麻栎、荆条的竞争策略分析 | 第132-139页 |
·氮磷比对幼苗相对优势度的影响结果 | 第132-135页 |
·火炬树与麻栎混种时的竞争优势度 | 第132页 |
·火炬树与荆条混种时的竞争优势度 | 第132-135页 |
·火炬树与麻栎、荆条的竞争策略 | 第135-139页 |
·火炬树在功能性状上的竞争优势 | 第135-136页 |
·火炬树在生物量分配策略上的竞争优势 | 第136-139页 |
第八章 结论及建议 | 第139-141页 |
·结论 | 第139页 |
·创新点 | 第139-140页 |
·不足之处 | 第140页 |
·建议 | 第140-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5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56-157页 |
致谢 | 第157-161页 |
实验图片 | 第161-163页 |
附件 | 第163-17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