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1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8-10页 |
三、思路与方法 | 第10-11页 |
第一章 虚假民事诉讼的概况 | 第11-22页 |
第一节 概念辨析 | 第11-14页 |
一、 虚假民事诉讼与滥用诉权、滥用诉讼权利的关系 | 第11-12页 |
二、 虚假民事诉讼与恶意民事诉讼之比较 | 第12-13页 |
三、 虚假民事诉讼与诉讼欺诈之比较 | 第13-14页 |
第二节 虚假民事诉讼的实质特征 | 第14-16页 |
第三节 虚假民事诉讼的易发案件 | 第16-22页 |
一、 借贷案件 | 第16-17页 |
二、 离婚案件 | 第17-18页 |
三、 与房屋拆迁补偿有关的财产案件 | 第18-19页 |
四、 以破产企业或已经资不抵债的组织、个人为被告的财产纠纷案件 | 第19页 |
五、 驰名商标认定案件 | 第19-20页 |
六、 房市新政引发的虚假民事诉讼 | 第20页 |
七、 购车新政引发的虚假民事诉讼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虚假民事诉讼的成因分析 | 第22-32页 |
第一节 从道德诚信和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 第22-23页 |
一、 社会诚信的缺失 | 第22-23页 |
二、 虚假民事诉讼的成本与收益之间失衡 | 第23页 |
第二节 法律制度层面上的分析 | 第23-29页 |
一、 虚假民事诉讼法律规制的失位 | 第23-25页 |
二、 民事调解制度的固有局限性 | 第25-26页 |
三、 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的失衡 | 第26-27页 |
四、 司法被动性与司法能动性的失衡 | 第27-28页 |
五、 当事人诉权保障与程序规制的失衡 | 第28-29页 |
第三节 司法运行层面上的分析 | 第29-31页 |
一、 案件审理信息沟通渠道不畅 | 第29页 |
二、 法官和律师的素质有待提高 | 第29-31页 |
第四节 社会政策层面上的分析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比较与借鉴:域外法的相关规定及其对我国的法律启示 | 第32-38页 |
第一节 大陆法系国家(地区)关于恶意诉讼的规定 | 第32-33页 |
一、 日本法的相关规定 | 第32-33页 |
二、 葡萄牙法和我国澳门地区的相关规定 | 第33页 |
第二节 英美法系国家的相关规定 | 第33-34页 |
一、 美国法的相关规定 | 第33-34页 |
二、 英国法的相关规定 | 第34页 |
第三节 从域外相关规定探析我国法律规制 | 第34-38页 |
一、 我国法律规制 | 第34-36页 |
二、 借鉴与启示 | 第36-38页 |
第四章 规制虚假民事诉讼的对策与建议 | 第38-44页 |
第一节 落实诚实信用原则 | 第38页 |
一、 诚实信用原则规制 | 第38页 |
二、 加强我国的诚信体系建设 | 第38页 |
第二节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 第38-42页 |
一、 确立虚假民事诉讼侵权责任 | 第38-40页 |
二、 民事诉讼程序的完善 | 第40-41页 |
三、 对法官和律师队伍的规制 | 第41-42页 |
第三节 强化司法应对 | 第42-44页 |
一、 建立虚假民事诉讼的防治机制 | 第42-43页 |
二、 实现司法权与行政权有效互动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