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获取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 | 第10-11页 |
·技术转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 | 第11-12页 |
·我国“以市场换技术”战略未达到预期目标 | 第12页 |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 第12-13页 |
·问题提出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9-44页 |
·技术的定义与特性 | 第19-22页 |
·技术的定义 | 第19-20页 |
·技术的特性 | 第20-22页 |
·校企技术转移理论研究综述 | 第22-39页 |
·技术转移的概念 | 第22-24页 |
·技术转移与相关概念辨析 | 第24-26页 |
·技术转移的类型 | 第26页 |
·校企技术转移的方式及平台 | 第26-32页 |
·校企技术转移国内外研究回顾 | 第32-39页 |
·企业技术能力理论研究综述 | 第39-43页 |
·企业技术能力的概念 | 第39-40页 |
·企业技术能力的国内外研究回顾 | 第40-43页 |
·现有研究的总体评述与启示 | 第43-44页 |
第三章 面向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校企技术转移机理分析 | 第44-70页 |
·校企技术转移中的行为主体 | 第44-46页 |
·校企技术转移的一般过程 | 第46-49页 |
·校企技术转移过程是基于组织学习的知识创新过程 | 第49-62页 |
·知识创新 | 第49-53页 |
·校企技术转移的实质是知识创新 | 第53-54页 |
·知识创新的核心环节——知识发酵 | 第54-60页 |
·校企技术转移的知识发酵过程 | 第60-62页 |
·校企技术转移对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作用机理 | 第62-68页 |
·校企技术转移中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过程 | 第62-64页 |
·校企技术转移中企业技术能力的演化机理 | 第64-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四章 面向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校企技术转移的效率分析 | 第70-81页 |
·校企技术转移的影响因素 | 第70-74页 |
·校企技术转移的概念模型 | 第70-71页 |
·校企技术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71-74页 |
·校企技术转移的效率测度 | 第74-79页 |
·衡量技术转移水平的三维度:知识深度、知识宽度、知识强度 | 第74-75页 |
·校企技术转移效率的测度方法 | 第75-79页 |
·校企技术转移效率分析 | 第79-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五章 面向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校企技术转移激励机制分析 | 第81-109页 |
·校企技术转移激励机制研究的基本假设 | 第81-82页 |
·校企技术转移的激励原理 | 第82-89页 |
·校企技术转移的催化激励模型 | 第82-83页 |
·技术转移政策环境的催化作用分析 | 第83-84页 |
·技术转移中介的催化作用分析 | 第84-89页 |
·国内校企技术转移的激励现状 | 第89-93页 |
·技术转移的政策环境现状 | 第89-92页 |
·技术转移中介的发展现状 | 第92-93页 |
·国外校企技术转移激励的经验与启示 | 第93-105页 |
·美国校企技术转移的激励政策及实践 | 第93-99页 |
·日本校企技术转移的激励政策及实践 | 第99-102页 |
·法国校企技术转移的激励政策及实践 | 第102-103页 |
·国外校企技术转移激励的启示 | 第103-105页 |
·我国校企技术转移激励的实施措施 | 第105-108页 |
·技术转移政策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 第105-106页 |
·技术转移中介机构的发展途径 | 第106-108页 |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六章 面向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校企技术转移案例分析 | 第109-126页 |
·案例分析的方法 | 第109-110页 |
·案例分析的意义 | 第109页 |
·研究方法概述 | 第109-110页 |
·案例一:从一起专利诉讼看校企技术转移中的困惑 | 第110-112页 |
·陶瓷阀门的技术转移分析 | 第110-111页 |
·案例讨论 | 第111-112页 |
·案例二:大央司南技术转移的成败之谜 | 第112-117页 |
·大央司南(化名)公司的建立 | 第112-113页 |
·土稀宝技术转移失败的原因分析 | 第113-116页 |
·案例启示 | 第116-117页 |
·案例三:“FAI 技术”转移的成功之路——天津大学与钱江集团 | 第117-120页 |
·FAI 技术的研发 | 第117-118页 |
·校企合作,共同推进FAI 技术产业化 | 第118-119页 |
·案例讨论 | 第119-120页 |
·案例四:TSL 集团的技术转移和产学研合作 | 第120-122页 |
·TSL 与高校间的技术转移经验 | 第120-122页 |
·案例讨论 | 第122页 |
·案例五:校企合力研发自主性品牌汽车——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 | 第122-124页 |
·校企合作背景 | 第123页 |
·技术转移面向企业技术能力提升 | 第123-124页 |
·案例讨论 | 第124页 |
·案例小结 | 第124-125页 |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6-129页 |
·研究的主要成果 | 第126-127页 |
·论文存在的不足 | 第127页 |
·研究展望 | 第12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40页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40-141页 |
致谢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