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31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大气颗粒物 | 第11-17页 |
·大气颗粒物的定义 | 第11页 |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 | 第11-13页 |
·大气颗粒物的组分 | 第13-14页 |
·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特征 | 第14页 |
·可吸入颗粒物的危害 | 第14-17页 |
·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状况 | 第17-20页 |
·我国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概况 | 第17-19页 |
·我国可吸入颗粒物污染近况 | 第19-20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0-29页 |
·PM_(10)和 PM_(2.5)的危害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PM_(10)和 PM_(2.5)质量浓度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PM_(10)和 PM_(2.5)的组分及形貌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PM_(10)和 PM_(2.5)源解析研究进展 | 第27-29页 |
·研究意义 | 第29-30页 |
·论文内容及结构 | 第30-3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页 |
·论文结构 | 第30-31页 |
第2章 PM_(10)和 PM_(2.5)污染源调研 | 第31-38页 |
·工业污染源 | 第31-33页 |
·燃煤锅炉污染源 | 第33-35页 |
·扬尘源 | 第35-36页 |
·移动污染源 | 第36-38页 |
第3章 PM_(10)和 PM_(2.5)污染特征 | 第38-54页 |
·PM_(10)和 PM_(2.5)总体浓度水平 | 第38-40页 |
·PM_(10)和 PM_(2.5)时间分布特征 | 第40-45页 |
·PM_(10)和 PM_(2.5)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 第40-41页 |
·PM_(10)和 PM_(2.5)随月份的变化规律 | 第41-42页 |
·采暖期与非采暖期 PM_(10)和 PM_(2.5)数据对比分析 | 第42-44页 |
·PM_(2.5)小时平均数据分析 | 第44-45页 |
·PM_(10)和 PM_(2.5)空间分布特征 | 第45-51页 |
·监测点 | 第45-47页 |
·保定市市区地形 | 第47页 |
·PM_(10)和 PM_(2.5)空间分布 | 第47-51页 |
·PM_(2.5)/PM_(10) | 第51-53页 |
·PM_(2.5)/PM_(10)时间变化规律 | 第51-52页 |
·PM_(2.5)/PM_(10)空间变化规律 | 第52-53页 |
·PM_(2.5)和 PM_(10)的相关性 | 第53-54页 |
第4章 气象条件对 PM_(10)和 PM_(2.5)的影响 | 第54-59页 |
·降水对 PM_(10)和 PM_(2.5)的影响 | 第54-56页 |
·风向和风速对 PM_(10)和 PM_(2.5)的影响 | 第56-57页 |
·风速对 PM_(10)和 PM_(2.5)的影响 | 第56页 |
·风向对 PM_(10)和 PM_(2.5)的影响 | 第56-57页 |
·湿度对 PM_(10)和 PM_(2.5)的影响 | 第57-59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