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语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7页 |
1 引言 | 第12-14页 |
2 植物耐盐研究进展 | 第14-26页 |
·盐碱土简述 | 第14页 |
·植物耐盐的机制 | 第14-22页 |
·组织器官的耐盐 | 第15页 |
·区隔化 | 第15-16页 |
·渗透调节 | 第16-18页 |
·抗氧化系统 | 第18-19页 |
·激素调节 | 第19-20页 |
·蛋白调控 | 第20-21页 |
·改变光合途径 | 第21-22页 |
·转录因子的调控 | 第22页 |
·盐胁迫信号转导 | 第22-25页 |
·信号转导 | 第22-23页 |
·盐胁迫信号转导途径 | 第23-24页 |
·MAPK途径 | 第24-25页 |
·植物耐盐相关的基因 | 第25-26页 |
3 EhHOG基因 | 第26页 |
4 小麦耐盐育种的现状 | 第26-29页 |
5 小麦转基因研究进展 | 第29-35页 |
·小麦转基因方法 | 第29-32页 |
·基因枪法 | 第29-30页 |
·农杆菌介导法 | 第30-31页 |
·花粉管通道法 | 第31页 |
·其他转化方法 | 第31-32页 |
·转基因在小麦中的应用 | 第32-35页 |
·抗病虫性改良 | 第32-33页 |
·品质改良 | 第33页 |
·抗逆性改良 | 第33-34页 |
·产量提高 | 第34页 |
·其他方面的应用 | 第34-35页 |
6 小麦转基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35页 |
7 展望 | 第35-36页 |
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6-37页 |
第二部分 基因枪介导EhHOG基因的遗传转化 | 第37-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43页 |
·材料 | 第37页 |
·培养基 | 第37-38页 |
·转化载体 | 第38-39页 |
·小麦幼胚组织培养方法 | 第39-40页 |
·接种 | 第39页 |
·转化 | 第39页 |
·分化筛选 | 第39页 |
·再生 | 第39页 |
·春化和移栽 | 第39-40页 |
·基因枪转化方法 | 第40-43页 |
·质粒向大肠杆菌的转化 | 第40页 |
·质粒的制备 | 第40-41页 |
·质粒酶切 | 第41-42页 |
·微弹的制备 | 第42页 |
·渗透处理和微弹轰击 | 第42-43页 |
2 转基因T_0代植株PCR检测 | 第43-45页 |
·抗性再生苗总DNA提取 | 第43-44页 |
·引物设计 | 第44页 |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 第44-4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5-50页 |
·质粒转化大肠杆菌结果 | 第45-46页 |
·基因枪法介导小麦转EhHOG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46-47页 |
·基因型对小麦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47-50页 |
4 讨论 | 第50-52页 |
第三部分 小麦农杆菌转化体系的构建和EhHOG基因的转化 | 第52-6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6页 |
·材料 | 第52页 |
·培养基 | 第52-53页 |
·转化载体 | 第53页 |
·农杆菌介导小麦的转化方法 | 第53-56页 |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53-54页 |
·质粒向农杆菌转化 | 第54页 |
·幼胚接种 | 第54-55页 |
·侵染和共培养 | 第55页 |
·恢复培养 | 第55-56页 |
·分化筛选 | 第56页 |
·再生 | 第56页 |
·春化和移栽 | 第56页 |
2 转基因T_0代植株PCR检测 | 第56-57页 |
·抗性再生苗总DNA提取 | 第56页 |
·引物设计 | 第56页 |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 第56-5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7-60页 |
·质粒转化农杆菌结果 | 第57页 |
·农杆菌法介导小麦转EhHOG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57-58页 |
·基因型对小麦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58-60页 |
4 讨论 | 第60-62页 |
第四部分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1 总结 | 第62-63页 |
2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82页 |
附录 | 第82-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