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8页 |
Contents | 第8-12页 |
中文摘要 | 第12-17页 |
ABSTRACT | 第17-20页 |
导论 | 第20-53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20-26页 |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 | 第26-44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44-53页 |
第一章 康德宗教哲学的思想背景 | 第53-79页 |
第一节 恩典先于信仰?——奥古斯丁恩典观的认识论困境 | 第53-65页 |
一、奥古斯丁的恩典观 | 第56-58页 |
二、奥古斯丁的信仰观 | 第58-60页 |
三、“恩典-信仰”观的认识论困境 | 第60-62页 |
四、产生“恩典-信仰”观困境的原因 | 第62-64页 |
五、恩典的意义在于更新理解力 | 第64-65页 |
第二节 路德的“双重权威”问题 | 第65-71页 |
一、来自“神“的权威 | 第66-67页 |
二、源自“良心-理性”的权威 | 第67-69页 |
三、两种权威的对抗 | 第69-71页 |
第三节 康德恩典观的逻辑盲点 | 第71-79页 |
一、人的本性之善 | 第72-73页 |
二、本性(或本质)中的趋恶倾向 | 第73-74页 |
三、康德恩典观的逻辑盲点 | 第74-79页 |
第二章 康德宗教哲学的内在张力 | 第79-94页 |
第一节 人自身(现象与本体)的分裂所导致的张力 | 第79-84页 |
一、“人是什么?” | 第79-82页 |
二、从对“物”的分析到对“人”的分析 | 第82-84页 |
第二节 人的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张力 | 第84-89页 |
一、感性之于认识、道德和宗教 | 第84-87页 |
二、理性之于认识、道德和宗教 | 第87-89页 |
三、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张力 | 第89页 |
第三节 人实现至善的自助与神佑之张力 | 第89-94页 |
一、自助乃实现至善之根本 | 第90-91页 |
二、神佑是实现至善不可缺少的环节 | 第91-94页 |
第三章 情感指向对调和康德哲学张力的奠基作用 | 第94-153页 |
第一节 、从“期望”情感到“信任”情感 | 第95-101页 |
一、亚里士多德以期望情感为基础的可能性 | 第95-98页 |
二、奥古斯丁以信任情感为出发点的可能性 | 第98-101页 |
第二节 从“感觉”到“对象”——康德的“对象”概念对贝克莱“实在”学说的完善 | 第101-111页 |
一、贝克莱“存在(或实在)就是被感知”的提出及存在的问题 | 第101-107页 |
二、康德“对象”概念的提出对贝克莱问题的解决 | 第107-111页 |
第三节 情感之于贝克莱的上帝论证与情感指向在物自体中的作用 | 第111-127页 |
一、贝克莱上帝论证中的“情感”之作用 | 第111-113页 |
二、康德在“情感指向”中呈现物自体 | 第113-117页 |
三、智性直观与情感指向 | 第117-123页 |
四、反思活动对情感指向之确证 | 第123-127页 |
第四节 “纯粹理性”中的情感指向功能 | 第127-139页 |
一、纯粹理性的定义 | 第127-131页 |
二、纯粹理性的运用 | 第131-134页 |
三、情感指向在先验理念产生中的作用 | 第134-139页 |
第五节 情感指向与道德敬重感 | 第139-153页 |
一、敬重感的对象 | 第140-144页 |
二、敬重感的作用 | 第144-148页 |
三、敬重感的来源 | 第148-153页 |
第四章 康德宗教哲学内在张力之调和(上) | 第153-176页 |
第一节 哲学部门的划分对调和宗教哲学内在张力的影响 | 第155-160页 |
一、领域、基地和领地的三分法 | 第156-158页 |
二、三分法对概念界定的影响 | 第158-160页 |
第二节 反思判断力的产生 | 第160-168页 |
一、《纯粹理性批判》里的“反思”与“(规定性)判断” | 第160-163页 |
二、《实践理性批判》中的“判断” | 第163-166页 |
三、《判断力批判》中的反思性判断力 | 第166-168页 |
第三节 反思性判断力在调和张力中的作用 | 第168-176页 |
一、情感对“实践的实在性”之确认 | 第168-170页 |
二、审美情感与反思性判断力 | 第170-172页 |
三、反思性判断力在调和张力中的作用 | 第172-176页 |
第五章 康德宗教哲学内在张力之调和(中) | 第176-202页 |
第一节 主观合目的性之于调和 | 第177-181页 |
一、为自身提供规律的主观合目的性 | 第177-179页 |
二、作为先验原则的主观合目的性 | 第179-181页 |
第二节 主观合目的性与美 | 第181-190页 |
一、“审美无利害”的提出 | 第183-184页 |
二、“快适”因其“有利害”而不是审美 | 第184-187页 |
三、“善”因其“有利害”而不是审美 | 第187-188页 |
四、快适、善与美之异同 | 第188-190页 |
第三节 美乃德性之象征 | 第190-196页 |
一、崇高感与道德 | 第191-192页 |
二、美的兴趣与道德 | 第192-194页 |
三、美象征着德性 | 第194-196页 |
第四节 艺术的天才——神-人之间的使者 | 第196-202页 |
一、天才为艺术立法 | 第196-197页 |
二、天才对美的阐释 | 第197-202页 |
第六章 康德宗教哲学内在张力之调和(下) | 第202-215页 |
第一节 客观合目的性之于调和 | 第202-205页 |
一、作为准构成性原则的客观合目的性 | 第202-204页 |
二、体现客观合目的性的有机物 | 第204-205页 |
第二节 自然终极目的 | 第205-209页 |
一、大自然的目的性 | 第205-207页 |
二、自然目的论的二律背反 | 第207-209页 |
第三节 自然目的——理性神学的入门 | 第209-215页 |
一、理性宗教对自然神学的超越 | 第210-213页 |
二、目的论对理性宗教的奠基作用 | 第213-215页 |
第七章 理性宗教何以可能 | 第215-228页 |
第一节 上帝存在的道德证明 | 第215-219页 |
一、以道德为前提的上帝存在证明 | 第215-216页 |
二、道德目的论中的上帝 | 第216-219页 |
第二节 理性宗教的核心——心灵改善,重建向善的禀赋 | 第219-228页 |
一、人性的善恶之辨 | 第220-223页 |
二、恶之根本性与普遍性的根据在于自由 | 第223-225页 |
三、弃恶从善的基础——重建向善的禀赋 | 第225-228页 |
结语:理性宗教之所“能”与“不能” | 第228-231页 |
一、理性宗教之所“能”者 | 第228-229页 |
二、理性宗教之所“不能”者 | 第229-231页 |
参考文献 | 第231-242页 |
致谢 | 第242-24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第244-24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