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5页 |
·黄姑鱼的生物学特性 | 第14-17页 |
·黄姑鱼的分类地位和基本情况 | 第14页 |
·黄姑鱼的形态特征 | 第14-15页 |
·黄姑鱼的生活习性 | 第15页 |
·黄姑鱼的生殖及人工繁育 | 第15-17页 |
·鮸鱼的生物学特性 | 第17-19页 |
·鮸鱼的分类地位和基本情况 | 第17页 |
·鮸鱼的形态特征 | 第17-18页 |
·鮸鱼的生活习性 | 第18-19页 |
·鮸鱼的生殖及人工繁育 | 第19页 |
·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分子标记发展简介 | 第19-22页 |
·微卫星标记 | 第22-23页 |
·黄姑鱼和鮸鱼的种群遗传学的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黄姑鱼种群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鮸鱼种群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 第24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黄姑鱼微卫星标记开发 | 第25-37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25-26页 |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5页 |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 第25-26页 |
·实验方法 | 第26-34页 |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26-28页 |
·微卫星基因组富集文库的构建、克隆测序及引物设计 | 第28-32页 |
·多态微卫星位点的筛选 | 第32-33页 |
·聚丙烯酞胺(PAGE)电泳检测 | 第33-34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4页 |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34页 |
·讨论 | 第34-37页 |
第三章 基于线粒体 COⅠ基因分析我国近海黄姑鱼群体的遗传结构 | 第37-45页 |
·材料和设备 | 第37-38页 |
·实验材料 | 第37页 |
·实验仪器设备 | 第37-38页 |
·实验试剂 | 第38页 |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38页 |
·PCR 扩增与测序 | 第38-39页 |
·数据分析结果 | 第39-42页 |
·数据分析 | 第39-40页 |
·系统进化及网络分析 | 第40-42页 |
·种群结构分析 | 第42页 |
·种群扩展的中性检验和估算 | 第42页 |
·讨论 | 第42-45页 |
第四章 基于线粒体 COⅠ基因分析我国近海鮸鱼群体的遗传结构 | 第45-53页 |
·材料和设备 | 第46页 |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实验设备仪器 | 第46页 |
·实验试剂 | 第46页 |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46页 |
·PCR 扩增及测序 | 第46-47页 |
·数据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47-50页 |
·数据分析与结果 | 第47页 |
·种群遗传结构与遗传距离 | 第47-49页 |
·中性检验与种群扩张的估算 | 第49-50页 |
·讨论 | 第50-53页 |
·遗传多样性与群体扩张 | 第50-51页 |
·种群遗传结构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