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伦理素养与网络行为的作用机理研究--以社交类网页游戏为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1. 绪论 | 第9-23页 |
| ·论文的基本问题 | 第9-10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 ·问题的界定 | 第9-10页 |
| ·研究现状 | 第10-20页 |
| ·网络伦理问题的国际研究表现 | 第10-11页 |
| ·网络伦理问题相关理论的国内研究 | 第11-20页 |
|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 ·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第21-23页 |
|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 ·创新点 | 第21-23页 |
| 2. 社交类网页游戏中的网络行为及问题分析 | 第23-32页 |
| ·社交类网页游戏与社交行为类型 | 第23-25页 |
| ·社交类网页游戏的类型 | 第23页 |
| ·网络社交行为类型 | 第23-25页 |
| ·社交类网页游戏中的行为特征分析 | 第25-28页 |
| ·网游行为分析的理论视角 | 第25-26页 |
| ·网游的狂欢化特征 | 第26-28页 |
| ·社交类网页游戏中的现实伦理危机 | 第28-32页 |
| ·信息传播的伦理危机 | 第28-29页 |
| ·个人隐私危机 | 第29-30页 |
| ·自我认知危机 | 第30-32页 |
| 3. 青少年网络社交行为的媒介技术环境分析 | 第32-42页 |
| ·青少年社会交往媒介的网络化 | 第32-37页 |
| ·社交类网络媒介的出现 | 第33-34页 |
| ·社交网络媒介的发展状况及技术特征 | 第34-36页 |
| ·网络媒介的社会交往特征 | 第36-37页 |
| ·国内社交网络的主要类型 | 第37-39页 |
| ·综合类 SNS 网站 | 第37-38页 |
| ·商务类 SNS 网站 | 第38页 |
| ·平台类 SNS 网站 | 第38-39页 |
| ·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的缺失 | 第39-42页 |
| ·信息获取及识别能力的缺失 | 第39-40页 |
| ·辨别拟态环境和现实世界能力的缺失 | 第40页 |
| ·使用新媒介能力的缺失 | 第40页 |
| ·对媒介批判反思能力的缺失 | 第40-42页 |
| 4 网络伦理素养的构成与结构关系 | 第42-56页 |
| ·青少年网络行为的一般特征 | 第42-47页 |
| ·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基本类型 | 第42-44页 |
| (1)青少年上网动机 | 第43页 |
| (2)青少年网络行为类型 | 第43-44页 |
| ·青少年网络行为的性别、教育程度与地区差异 | 第44-46页 |
| (1)青少年网络行为的性别差异 | 第44-45页 |
| (2)青少年网络行为的教育程度差异 | 第45-46页 |
| ·青少年的网络认知与其网络行为的相关性 | 第46-47页 |
| (1)青少年对网络的基本认知 | 第46-47页 |
| (2)青少年网络认知与网络行为的相关性 | 第47页 |
| ·青少年网络伦理素养的基本构成 | 第47-51页 |
| ·网络伦理意识 | 第48页 |
| ·网络伦理道德知识 | 第48-49页 |
| ·网络伦理行为和网络伦理道德的实践能力 | 第49-51页 |
| ·青少年网络伦理素养的结构关系 | 第51-56页 |
| ·伦理意识与网络行为结构 | 第51-52页 |
| ·伦理道德知识与网络行为结构 | 第52-53页 |
| ·道德实践能力与网络行为结构 | 第53-56页 |
| 5 青少年网络伦理素养与网络行为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56-61页 |
| ·社交类网游下青少年素养与行为的具体分析 | 第56-58页 |
| ·青少年在社交类网游中的参与方式 | 第56-57页 |
| ·网络伦理素养合理引导青少年适度参与社交类网游 | 第57-58页 |
| ·网络伦理素养与网络行为的相互关系 | 第58-61页 |
| ·网络伦理素养对网络行为的积极作用 | 第58-59页 |
| ·网络伦理素养与网络行为的相互建构 | 第59-61页 |
| 6 青少年网络伦理素养的培养路径 | 第61-64页 |
| ·网络伦理素养的社会养成 | 第61-62页 |
| ·网络伦理素养的学校养成 | 第62页 |
| ·网络伦理素养的家庭养成 | 第62-64页 |
| 7 结语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 附录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