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双子型两亲性多肽自组装行为的研究及其应用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0页
目录第10-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82页
 1 引言第14-15页
 2 多肽自组装中涉及到的几个基础问题第15-25页
   ·组装多肽的一级结构第15-16页
   ·组装多肽的二级结构第16-23页
   ·多肽自组装的驱动力第23-25页
 3 组装多肽的种类及其自组装行为第25-50页
   ·含有芳香族功能基的多肽分子自组装体系第26-33页
   ·具有两亲性分子结构的多肽自组装体系第33-46页
   ·模拟天然存在的蛋白结构的多肽自组装体系第46-50页
 4 多肽自组装研究的发展方向第50-61页
   ·新型多肽组装分子的制备第51-54页
   ·操控多肽组装新方法的建立第54-56页
   ·具有特殊性质和结构的组装体的构建第56-57页
   ·多肽组装机制的深入了解和揭示第57-59页
   ·组装体为构筑基元的高层次组装的研究第59-61页
 5 研究意义和选题思路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82页
第二章 双子型两亲性多肽自组装形成分枝状纤维的研究第82-106页
 1 前言第82-83页
 2 实验部分第83-86页
   ·试剂和药品第83页
   ·单链两亲性多肽(single amphiphilic peptide SAP)的固相合成第83-84页
   ·双子型两亲性多肽(Gemini-like amphiphilic peptide GAP)的合成第84页
   ·结构表征第84-85页
   ·GAPs的自组装第85页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85页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85页
   ·圆二色谱(CD)第85页
   ·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第85页
   ·示差扫描量热仪(DSC)第85-86页
 3 结果与讨论第86-101页
   ·GAPs合成及结构表征第86-93页
   ·GAPs的自组装第93-98页
   ·分枝状纤维结构形成机制第98-101页
 4 结论第101-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6页
第三章 双子型两亲性多肽自组装形成微米级细胞状囊泡的研究第106-126页
 1 前言第106-107页
 2 实验部分第107-110页
   ·试剂和药品第107页
   ·单链两亲性多肽(single amphiphilic peptide SAP)的固相合成第107-108页
   ·双子型两亲性多肽(Gemini-like amphiphilic peptide GAP)的合成第108页
   ·结构表征第108页
   ·GAPs的自组装第108-109页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第109页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109页
   ·动态光散射(DLS)第109页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109页
   ·圆二色谱(CD)第109-110页
   ·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第110页
   ·示差扫描量热仪(DSC)第110页
 3 结果与讨论第110-121页
   ·不饱和GAPs的设计、合成及表征第110-113页
   ·不饱和GAPs的自组装研究第113-119页
   ·微米级大囊泡形成机制第119-121页
 4 结论第121-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26页
第四章 溶液中高度有序纤维阵列的构建及其生物矿化的研究第126-152页
 1 前言第126-127页
 2 实验部分第127-131页
   ·试剂和药品第127-128页
   ·单链两亲性多肽(single amphiphilic peptide SAP)的固相合成第128页
   ·切落多肽及脱除侧链保护基第128-129页
   ·SAPs的制备第129页
   ·双子型两亲性多肽(Gemini-like amphiphilic peptide GAP)的合成及制备第129页
   ·结构表征第129页
   ·SAPs和GAPs的自组装第129-130页
   ·酸碱滴定第130页
   ·“编织型”纤维阵列诱导有序的生物矿化第130页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130页
   ·圆二色谱(CD)第130页
   ·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第130-131页
   ·纤维组装体的zeta-电位的测定第131页
   ·GAPs的熔点T_m的测定第131页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第131页
 3 结果与讨论第131-147页
   ·SAPs和GAPs分子的设计、合成、表征及其组装性质第131-136页
   ·GAPs分子对SAPs组装体结构的调控第136-140页
   ·以短棒状纤维为构筑基元构建高度有序的纤维阵列第140-142页
   ·高度有序的“编织型”纤维阵列形成机制第142-146页
   ·“编织型”纤维阵列诱导生物矿化第146-147页
 3 结论第147-148页
 参考文献第148-152页
第五章 界面上构建可控的纳米/微米组装体阵列的研究第152-163页
 1 前言第152页
 2 实验部分第152-154页
   ·试剂和药品第153页
   ·SAPs和GAPs分子的合成第153页
   ·结构表征第153页
   ·石英板表面修饰第153-154页
   ·接触角(CA)第154页
   ·多肽分子的界面组装第154页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154页
 3 结果与讨论第154-161页
   ·浓度的调控作用第155-156页
   ·外部作用力的调控作用第156-157页
   ·多肽分子结构的调控作用第157-158页
   ·界面性质的调控作用第158-160页
   ·界面上纳米/微米组装体阵列的形成机制第160-161页
 4 结论第161-162页
 参考文献第162-163页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163-164页
致谢第164页

论文共1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广义位势理论的土的本构模型及其初步应用
下一篇:基于可拓推演方法的调控一体防误操作系统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