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一、 绪论 | 第10-15页 |
(一)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第10-11页 |
1. 选题的依据 | 第10页 |
2.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页 |
(四) 本论文的不足和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二、 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形成 | 第15-20页 |
(一) 邓小平科技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15-18页 |
1. 邓小平科技观产生的国际背景 | 第15-16页 |
2. 邓小平科技思想产生的国内背景 | 第16-18页 |
(二) 邓小平科技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 第18-20页 |
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科技思想 | 第18-19页 |
2. 毛泽东、周恩来的科技思想 | 第19-20页 |
三、 邓小平科技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0-29页 |
(一)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的实质 | 第20-21页 |
1. 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 第20页 |
2. 本国国情的要求 | 第20-21页 |
(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第21-23页 |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 | 第21-22页 |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义 | 第22-23页 |
(三)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 第23-25页 |
1. 经济功能:科学技术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 第23页 |
2. 政治功能:科学技术是提高综合国力的战略选择 | 第23-24页 |
3. 文化功能:科学技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 | 第24-25页 |
(四) 邓小平关于发展科学技术的社会环境 | 第25-29页 |
1. 政策环境:政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保障 | 第25-26页 |
2. 教育环境:教育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 | 第26-27页 |
3. 人才环境:人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 | 第27-28页 |
4. 经济环境:经济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支撑 | 第28-29页 |
四、 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29-34页 |
(一) 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理论意义 | 第29-30页 |
1. 邓小平科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 | 第29页 |
2. 邓小平科技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 第29-30页 |
(二) 邓小平科技思想思想的实践意义 | 第30-34页 |
1. 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 第30页 |
2. 推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 | 第30-31页 |
3. 坚持经济和科技结合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第31页 |
4. 坚持科技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31-32页 |
5. 坚持科技思想建设新型国家 | 第32-33页 |
6. 坚持科技思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速度 | 第33-34页 |
结束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