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 ·特高压电网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 ·VFTO 和 TEV 特性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GIS 暂态模型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20-23页 |
| 第二章 特高压GIS内部元件模型建立及VFTO仿真研究 | 第23-41页 |
| ·VFTO 的产生机理及特性描述 | 第23-25页 |
| ·GIS 部件瞬态特性 | 第25-28页 |
| ·特高压 GIS 中 VFTO 仿真计算及分析 | 第28-33页 |
| ·GIS 内部元件模型的建立及参数确定 | 第29-31页 |
| ·VFTO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31-33页 |
| ·隔离开关投切电阻对 VFTO 的影响 | 第33-37页 |
| ·隔离开关操作速度对 VFTO 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 第三章 隔离开关电弧模型及其对VFTO的影响分析 | 第41-61页 |
| ·引言 | 第41页 |
| ·隔离开关动态电弧模型 | 第41-46页 |
| ·分段电弧模型 | 第41-42页 |
| ·预击穿和燃弧阶段动态电弧电阻模型 | 第42-44页 |
| ·熄弧阶段动态电弧模型 | 第44-46页 |
| ·不同电弧模型对 VFTO 的影响分析 | 第46-53页 |
| ·电弧模型对 VFTO 幅值和频率的影响分析 | 第46-48页 |
| ·电弧模型对 VFTO 上升陡度的影响分析 | 第48-49页 |
| ·动态电弧模型对变压器处 VFTO 的影响分析 | 第49-50页 |
| ·动态电弧模型中击穿延时对 VFTO 波形的影响分析 | 第50-51页 |
| ·动态电弧模型下 VFTO 与实测波形比较分析 | 第51-53页 |
| ·具有多次重燃特性的GIS隔离开关电弧模型 | 第53-60页 |
| ·重复击穿过程分析 | 第53-54页 |
| ·多次重燃弧隔离开关模型 | 第54-57页 |
| ·VFTO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7-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四章 MOA动态暂态模型及其对VFTO的影响分析 | 第61-79页 |
| ·MOV 的微观结构及非线性伏安特性 | 第61-63页 |
| ·MOA 动态暂态模型的建立 | 第63-75页 |
| ·MOA 常用模型分析 | 第63-65页 |
| ·特高压MOA特性分析 | 第65页 |
| ·MOA 的动态特性分析 | 第65-67页 |
| ·MOA 动态暂态模型的建立 | 第67-71页 |
| ·模型的准确性验证 | 第71-75页 |
| ·MOA 及不同模型对 VFTO 的影响分析 | 第75-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 第五章 特高压GIS整体模型建立及暂态电压计算与分析 | 第79-99页 |
| ·TEV的产生机理及其危害 | 第79-81页 |
| ·GIS 外部暂态电路的建立 | 第81-82页 |
| ·地网暂态模型的建立 | 第82-84页 |
| ·GIS 整体模型下 VFTO 的计算与分析 | 第84-89页 |
| ·VFTO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84-86页 |
| ·GIS 整体模型仿真与实测结果对比 | 第86-89页 |
| ·GIS整体模型下TEV的仿真计算及分析 | 第89-93页 |
| ·TEV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93-96页 |
| ·接地方式对GIS变电站TEV的影响 | 第93-94页 |
| ·三相壳体短接线对 TEV 的影响 | 第94-95页 |
| ·地网的结构对 TEV 的影响 | 第95-96页 |
| ·TEV 的预防措施 | 第96-98页 |
| ·绝缘法兰两端加装并联电容 | 第96-97页 |
| ·MOA对TEV的影响 | 第97-98页 |
|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99-10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1-107页 |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107-109页 |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