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 1. 芒属植物简介 | 第12-14页 |
| ·分类与分布 | 第12-13页 |
| ·综合利用 | 第13-14页 |
| ·在环境保护与改造方面的开发利用 | 第13页 |
| ·在工业原料方面的开发利用 | 第13页 |
| ·在食用等方面的开发利用 | 第13-14页 |
| 2. 荻与南荻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荻与南荻的形态学研究 | 第14页 |
| ·荻与南荻的栽培技术研究 | 第14-15页 |
| ·荻与南荻的细胞学研究 | 第15页 |
| ·荻与南荻的生理生化研究 | 第15页 |
| ·荻与南荻的综合利用研究 | 第15-16页 |
| ·荻与南荻的杂交育种研究现状 | 第16页 |
| 3. 植物杂交育种方法研究 | 第16-17页 |
| ·杂交育种原理 | 第16页 |
| ·杂交育种方法 | 第16-17页 |
| ·杂交育种的意义 | 第17页 |
| 4. 杂种真实性鉴定方法研究 | 第17-21页 |
| ·形态学鉴定 | 第17-18页 |
| ·细胞学鉴定 | 第18页 |
| ·生化标记鉴定 | 第18-19页 |
| ·分子标记鉴定 | 第19-21页 |
| 5. 性状遗传变异分析 | 第21-22页 |
| 6.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荻与南荻杂种真实性鉴定及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 第23-4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8页 |
| ·材料 | 第23-24页 |
| ·植物材料 | 第23页 |
| ·试剂和引物 | 第23-24页 |
| ·方法 | 第24-27页 |
| ·种间杂交 | 第24页 |
| ·杂种真实性鉴定 | 第24-26页 |
| ·DNA提取 | 第24-25页 |
| ·DNA纯度检测 | 第25页 |
| ·SSR-PCR扩增 | 第25页 |
|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25页 |
| ·银染显色 | 第25-26页 |
| ·田间形态学鉴定 | 第26页 |
| ·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 第26-27页 |
| ·田间设计 | 第26页 |
| ·试验地环境 | 第26页 |
| ·水肥处理 | 第26页 |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6-27页 |
| ·数据处理 | 第27-28页 |
| ·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 第27页 |
| ·对F_1的主要性状进行杂种优势分析 | 第27-28页 |
| ·相关性分析 | 第2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45页 |
| ·杂种真实性鉴定结果 | 第28-31页 |
| ·引物的筛选 | 第28-29页 |
| ·SSR标记的稳定性 | 第29页 |
| ·荻和南荻杂种后代真实性的SSR鉴定 | 第29-31页 |
| ·田间形态学鉴定 | 第31页 |
| ·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 第31-42页 |
| ·田间植物学形态观测 | 第31页 |
| ·性状变异分析 | 第31-35页 |
| ·杂种优势分析 | 第35-38页 |
| ·基于表型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38-42页 |
| ·杂种F_1群体在不同地点的表型差异分析 | 第42-45页 |
| 3. 讨论 | 第45-48页 |
| ·荻和南荻杂交育种 | 第45页 |
| ·荻和南荻杂交后代真实性的鉴定 | 第45-47页 |
| ·芒属植物优异种质资源的选育 | 第47-48页 |
| 4. 结论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 附表 | 第54-58页 |
| 致谢 | 第58-60页 |
| 作者简历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