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陇东革命根据地民间小戏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导言 | 第10-18页 |
一、 选题背景及缘由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三、 研究重点与不足 | 第16页 |
1. 重点 | 第16页 |
2. 难点与不足 | 第16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一章 改造前的陇东民间小戏 | 第18-24页 |
第一节 皮影戏的渊源 | 第18-20页 |
第二节 陇东地区其他小戏的发展 | 第20-24页 |
(一) 陇东社火 | 第20页 |
(二) 陇东艺人 | 第20-21页 |
(三) 民间小戏的曲折道路 | 第21-22页 |
(四) 陇东小戏班特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改造后的陇东民间小戏 | 第24-37页 |
第一节 组建新剧团 | 第25-27页 |
第二节 对旧剧人的改造 | 第27-29页 |
第三节 旧剧目的改造 | 第29-32页 |
第四节 外来剧团服务于陇东 | 第32-34页 |
(一) 抗大七分校 | 第32-33页 |
(二) 民教馆 | 第33-34页 |
第五节 皮影戏的改造 | 第34-37页 |
第三章 群众戏曲娱乐与政治教化 | 第37-48页 |
第一节 抗战时期秧歌、社火的变革情况 | 第37-44页 |
(一) 秧歌剧的变革 | 第40-43页 |
(二) 其他剧种在根据地的蓬勃发展 | 第43-44页 |
第二节 新秧歌与社火的影响 | 第44-46页 |
(一) 政治动员与社会教育作用 | 第44-45页 |
(二) 艺术价值 | 第45-46页 |
第三节 唱响边区的民歌 | 第46-48页 |
第四章 政治教化下的民间小戏 | 第48-54页 |
第一节 边区政府对戏剧的政策性改造 | 第48-51页 |
(一) 改造秦腔的问题 | 第49页 |
(二) 陇东各剧团召开座谈会 | 第49-50页 |
(三) 陇东地委召开文艺座谈会 | 第50-51页 |
第二节 革命剧团密切联系群众 | 第51-54页 |
(一) 陇东剧团深入农村宣传 | 第51-52页 |
(二) 联政宣传队 | 第52-53页 |
(三) 十一师宣传队革命性宣传 | 第53-54页 |
第五章 改造后民间小戏的社会影响 | 第54-60页 |
第一节 政治方面 | 第54-56页 |
第二节 经济方面 | 第56-57页 |
第三节 文化与社会生活方面 | 第57-58页 |
第四节 军事方面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2页 |
征引、参考书目举要 | 第62-65页 |
附录一 | 第65-66页 |
后记 | 第66-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目录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