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

译介学视野下论《飘》在中国的翻译--以傅东华、戴侃译本为个案分析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绪论第8-16页
 一 译介学简介第8-12页
 二 译介学与传统翻译研究的区别第12-14页
 三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第14-15页
 四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及难点第15-16页
第1章 《飘》在中国的译介与反响第16-24页
   ·《飘》在中国的译介历程第16-19页
   ·《飘》在中国的接受与反响第19-24页
第2章 傅东华译本的“归化”翻译第24-58页
   ·傅东华译本中的“归化”例析第25-40页
     ·四字格成语的运用第25-26页
     ·人名地名的中国化第26-29页
     ·文学意象的中国化改造第29-32页
     ·文学意象的添加第32-35页
     ·省译与删节第35-37页
     ·包含西方文化词汇的中国化翻译第37-40页
   ·傅东华选择“归化”策略的合理性第40-58页
     ·译者的主体性第41-48页
     ·多元系统与翻译策略的选择第48-53页
     ·读者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制约第53-58页
第3章 戴侃译本中的“异化”翻译第58-74页
   ·戴侃译本的“异化”翻译风格第58-68页
     ·人名与地名的"洋化"第58-59页
     ·西方词语的保留第59-63页
     ·对傅东华译本删译省译的还原第63-68页
   ·戴侃选择“异化”策略的必然性第68-74页
     ·“异化”翻译—20世纪最后20年翻译界的主流第68-70页
     ·“异化”翻译—经济文化全球化的需要第70页
     ·90年代的文学多元系统与“异化”策略的选择第70-71页
     ·读者的变化第71-74页
结语第74-76页
参考书目第76-78页
后记第78-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动物部位隐喻研究
下一篇:现代汉语时间副词来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