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剧弹腔南路的调查与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20页 |
一 祁剧弹腔南路概述 | 第10-12页 |
二 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 | 第12-17页 |
三 研究方法与目的 | 第17-20页 |
第一章 祁剧弹腔南路的历史形成 | 第20-26页 |
第一节 祁剧流布情况 | 第21-23页 |
第二节 弹腔南路的源流沿革 | 第23-26页 |
第二章 祁剧弹腔南路的声腔形态 | 第26-44页 |
第一节 基本板式 | 第27-38页 |
·慢皮 | 第27-29页 |
·板式的变化形态 | 第29-38页 |
第二节 特殊板式——四门腔 | 第38-44页 |
第三章 祁剧弹腔南路的文场和武场 | 第44-61页 |
第一节 文场 | 第44-55页 |
·"四大件" | 第45-49页 |
·南路伴奏的特征 | 第49-53页 |
·唢呐的特殊运用 | 第53-55页 |
第二节 武场 | 第55-61页 |
·南路打击乐器 | 第55-58页 |
·打击乐对南路唱腔伴奏的作用 | 第58-61页 |
第四章 祁剧弹腔南路的审美特征 | 第61-71页 |
第一节 剧目的审美特征 | 第61-64页 |
第二节 唱腔的审美特征 | 第64-71页 |
·南路唱腔的独特性 | 第65-68页 |
·南路旦角与生角的审美特点 | 第68-71页 |
第五章 祁剧弹腔南路的传承与现状调查 | 第71-87页 |
第一节 祁剧的传承 | 第71-72页 |
第二节 祁阳县祁剧现状的调查 | 第72-81页 |
第三节 关于祁剧发展的思考 | 第81-87页 |
结语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0-92页 |
后记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