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引言 | 第8-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9-10页 |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9页 |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9-10页 |
|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0-12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页 |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 2 基本概念与理论阐述 | 第12-18页 |
| ·文化 | 第12-13页 |
| ·文化的概念 | 第12页 |
| ·文化的结构和特性 | 第12-13页 |
| ·大学文化 | 第13-16页 |
| ·大学文化的概念 | 第13-14页 |
| ·大学文化的内涵 | 第14-15页 |
| ·大学文化的特征 | 第15页 |
| ·大学文化的功能 | 第15-16页 |
| ·特色大学文化的内涵 | 第16-17页 |
| ·“大别山道路”的内涵 | 第17-18页 |
| 3 新时期构建大学文化的新要求 | 第18-20页 |
| ·十八大赋予了构建大学文化的新内涵 | 第18页 |
| ·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能使然 | 第18-19页 |
| ·大学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职责需要 | 第19-20页 |
| 4 新时期高等农业院校特色大学文化建设存在的制约因素 | 第20-25页 |
| ·高等农业院校特色大学文化建设的外部约束 | 第20-22页 |
| ·传统观念对高等农业院校特色大学文化的影响 | 第20-21页 |
| ·社会大环境不利于农业院校特色大学文化的积淀 | 第21-22页 |
| ·高等农业院校特色大学文化建设的内部局限 | 第22-25页 |
| ·特色大学文化建设投入不足,建设滞后 | 第23页 |
| ·忽视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农”特色无彰显 | 第23页 |
| ·特色大学文化建设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保障 | 第23-24页 |
| ·特色大学文化的教育功能弱化,功利色彩增加 | 第24-25页 |
| 5 高等农业院校特色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案例研究) | 第25-30页 |
| ·安徽农业大学特色大学文化建设显著成效 | 第25页 |
| ·安徽农业大学走“大别山道路”的缘由 | 第25-26页 |
| ·安徽农业大学 28 年来实践“大别山道路”的社会贡献 | 第26-27页 |
| ·安徽农业大学构建具有“大别山道路”特色大学文化的路径 | 第27-30页 |
| ·在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中传承“大别山道路”精神内涵 | 第27页 |
| ·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体现“大别山道路”文化特色 | 第27-28页 |
| ·在大学制度文化建设中体现“大别山道路”精神 | 第28页 |
| ·在教学科研中体现“大别上道路”文化特色 | 第28-29页 |
|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大别山道路”精神内涵 | 第29-30页 |
| 6 高等农业院校特色大学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 第30-36页 |
| ·高等农业院校特色大学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第30-32页 |
| ·指导思想 | 第30页 |
| ·基本原则 | 第30-32页 |
| ·高等农业院校特色大学文化建设的路径与方法 | 第32-36页 |
| ·国家加大对高等农业院校特色大学文化建设的投入 | 第32页 |
| ·在体现农业主题的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上下功夫 | 第32-33页 |
| ·加强体现农业主题的大学物质环境与文化设施的建设 | 第33-34页 |
| ·制定切实可行的符合农业院校特点的制度文化 | 第34页 |
| ·加强体现农业主题的行为文化建设 | 第34-36页 |
| 7.结论与展望 | 第36-37页 |
| ·主要结论 | 第36页 |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36页 |
| ·研究的不足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