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哈·哈迪德在中国的建筑设计实践研究--以广州大剧院为例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图表清单 | 第12-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7页 |
·研究背景 | 第17-20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研究意义、内容和方法 | 第23-27页 |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哈迪德创作思想的形成 | 第27-32页 |
·出身及家庭影响 | 第27-28页 |
·教育的影响 | 第28-29页 |
·本科:贝如特美国大学数学专业 | 第28页 |
·硕士:AA 伦敦建筑联盟学院 | 第28-29页 |
·设计理念的来源 | 第29-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哈迪德设计理念及其国内外实践 | 第32-84页 |
·晰释复杂性 | 第32-38页 |
·参数化设计认识 | 第33-35页 |
·参数化设计核心 | 第35-36页 |
·案例分析 | 第36-38页 |
·非线性系统中的复杂性思维 | 第38-56页 |
·“超理性”的造型想象 | 第38-47页 |
·模糊而连续的流动空间营造 | 第47-52页 |
·动态的功能划分 | 第52-53页 |
·“绘画性建筑”的美学诠释 | 第53-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不规则建筑的自然意向”之景观表达 | 第56-75页 |
·场地文脉的呼应:建筑和谐 | 第57-62页 |
·场地建筑的城市公共化空间 | 第62-68页 |
·建筑与景观之融合共生 | 第68-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一脉相承的设计理念:国内主要设计实践 | 第75-84页 |
·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 | 第75-79页 |
·南京青奥中心 | 第79-81页 |
·银河 SOHO | 第81-83页 |
·小结 | 第83-84页 |
第四章 广州大剧院 | 第84-124页 |
·设计任务书 | 第86-87页 |
·广州大剧院国际竞赛实施和评选 | 第87-89页 |
·实施和筛选:“九大方案甄选三大设计” | 第87-89页 |
·专家点评:“广州大剧院要独一无二” | 第89页 |
·“圆润双砾”方案探析 | 第89-95页 |
·“双砾”:方案立意构思解析 | 第90-92页 |
·“双砾”:建筑与景观之融合共生 | 第92-94页 |
·“双砾”:艺术与自然之地域文化表达 | 第94-95页 |
·广州大剧院设计实施 | 第95-124页 |
·建筑与景观融合的设计理念 | 第95-100页 |
·中西建筑文化冲突调和 | 第100-101页 |
·先进的参数化技术设计手法 | 第101-104页 |
·艺术化的空间建构 | 第104-112页 |
·结构成就建筑之美 | 第112-115页 |
·设计攻关与实施缺憾 | 第115-122页 |
·小结 | 第122-124页 |
第五章 借鉴与启示 | 第124-132页 |
·借鉴与启示 | 第124-128页 |
·设计理念的自我创新 | 第124-126页 |
·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第126-127页 |
·设计手法的技术创新 | 第127-128页 |
·结语 | 第128-132页 |
·建构中国本土特色的建筑理论 | 第128-129页 |
·建立中国建筑文化的自觉自信 | 第129-130页 |
·追求建筑风格与功能的统一 | 第130页 |
·实现人、自然和建筑的有机融合 | 第130-132页 |
注释 | 第132-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4页 |
附录 1 | 第144-154页 |
附录 2 | 第154-155页 |
致谢 | 第155-156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