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农业景观异质性动态变化分析--以封丘县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25页 |
·农业景观与景观异质性 | 第11-14页 |
·景观与农业景观 | 第11-12页 |
·景观异质性 | 第12-14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21页 |
·景观异质性分析方法与模型 | 第14-17页 |
·景观异质性课题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研究技术路线与内容概要 | 第21-22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研究内容概要 | 第2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22-25页 |
·理论意义 | 第22-23页 |
·现实意义 | 第23-25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5-29页 |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第25-27页 |
·地势 | 第25页 |
·气候 | 第25页 |
·地质 | 第25-26页 |
·生物资源 | 第26-27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7-29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9-39页 |
·景观变化表征模型及生态学意义 | 第29-33页 |
·类型水平上的景观要素特征指数 | 第29-30页 |
·景观水平上的特征指数 | 第30-33页 |
·半变异函数(半方差函数) | 第33-34页 |
·景观异质性空间变化研究方法 | 第34-39页 |
4 数据采集与处理 | 第39-47页 |
·数据来源与处理平台 | 第39-40页 |
·遥感数据 | 第39页 |
·野外调查数据 | 第39页 |
·其他数据 | 第39页 |
·数据处理应用软件 | 第39-40页 |
·遥感影像处理 | 第40-41页 |
·数据预处理 | 第40页 |
·遥感影像几何校正及裁剪 | 第40-41页 |
·研究区景观类型分类系统的建立 | 第41-43页 |
·遥感影像解译 | 第43-47页 |
·影像解译标志的建立 | 第44-45页 |
·遥感影像分类 | 第45-47页 |
5 时间梯度上景观异质性动态变化分析 | 第47-61页 |
·研究区景观整体动态变化分析 | 第48-49页 |
·研究区各景观类型动态变化分析 | 第49-61页 |
·景观斑块面积变化 | 第49-53页 |
·景观斑块数量与密度变化分析 | 第53-55页 |
·景观斑块形状动态变化分析 | 第55-56页 |
·景观斑块集合度动态变化分析 | 第56-58页 |
·景观最大斑块动态变化分析 | 第58-61页 |
6 空间梯度上景观格局及干扰强度的动态变化分析 | 第61-73页 |
·特征尺度的确定 | 第61-64页 |
·景观格局及干扰活动的空间变异 | 第64-73页 |
·研究区景观格局指数与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64-65页 |
·景观格局及干扰强度的空间差异性和梯度变化 | 第65-73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