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存古学堂的办理及历史反思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绪论 | 第9-12页 |
| 一 清末存古学堂的产生及办理 | 第12-22页 |
| (一) 存古学堂的创办历程 | 第12-18页 |
| 1 存古学堂产生的背景及起因 | 第12-13页 |
| 2 存古学堂的政策筹备 | 第13页 |
| 3 存古学堂的办理过程 | 第13-18页 |
| (二) 存古学堂的统一章程 | 第18-19页 |
| (三) 各地存古学堂的发展变化及结局 | 第19-22页 |
| 二 存古学堂消亡的历史必然 | 第22-30页 |
| (一) 存古学堂消亡的内因 | 第22-25页 |
| 1 办学理念陈旧落后,课程设置不科学 | 第22-23页 |
| 2 自身定位不合理,教学组织不严密 | 第23-25页 |
| 3 缺乏对教学进行衡量的客观标准 | 第25页 |
| (二) 存古学堂消亡的外因 | 第25-30页 |
| 1 缺少民众认识,生源逐渐缩小 | 第26页 |
| 2 培养出来的人才并非社会亟需 | 第26-27页 |
| 3 政策上受限制,经费上缺乏 | 第27-30页 |
| 三 个案研究:湖北存古学堂 | 第30-35页 |
| (一) 湖北存古学堂的创设原因 | 第30-32页 |
| (二) 湖北存古学堂的办理 | 第32-35页 |
| 四 历史反思:存古学堂带给现代教育的启示 | 第35-40页 |
| (一) 如何正确看待当今之"国学热" | 第35-36页 |
| (二) 当代如何进行国学教育 | 第36-40页 |
| 1 明确目的——传扬中华民族精神 | 第36-37页 |
| 2 讲究方法——在通识教育中穿插国学经典教育 | 第37-39页 |
| 3 深入发掘——创造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 第39-40页 |
| 结语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