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

替代责任论--以替代责任之一般责任构成为重心展开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0页
目录第10-14页
第一章 导论第14-20页
 第一节 本文之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4-15页
 第二节 论题之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第三节 本文写作之重点、难点及创新点第17-19页
 第四节 本文写作运用之研究方法第19-20页
第二章 替代责任理论之回瞻与反思第20-34页
 第一节 溯本求源:罗马法中与替代责任相关之规则第20-23页
  一、 家主权下与替代责任相关之规则第21-22页
  二、 团体及雇佣关系中替代责任之萌芽第22页
  三、 罗马法中与替代责任相关之规则对后世的影响第22-23页
 第二节 花开两朵:替代责任理论之发展第23-28页
  一、 英美法系国家替代责任之发展第23-26页
  二、 大陆法系国家替代责任之发展第26-28页
  三、 两大法系替代责任理论之发展路径比较第28页
 第三节 我国替代责任理论研究之发展与反思第28-34页
  一、 “独辟蹊径”:新中国替代责任理论之发展第29-31页
  二、 “作茧自缚”:我国替代责任理论研究模式之窘境第31-32页
  三、 正本清源:我国当前替代责任理论之检讨第32-34页
第三章 替代责任一般责任构成之思维逻辑第34-54页
 第一节 替代责任之本质特征探讨第34-42页
  一、 控制关系之普遍存在性第35-37页
  二、 归责原则之趋于严格性第37-40页
  三、 替代责任之本质特征界定:严格责任原则及存在控制关系第40-42页
 第二节 替代责任所替代之对象限定第42-47页
  一、 “对物的替代责任”概念之评析第43-45页
  二、 所替代对象之唯一性:他人侵权行为第45-47页
 第三节 运用替代责任进行归责时之推理路径第47-54页
  一、 替代责任之相对独立性第48-50页
  二、 相对独立性基础上之层次性第50-52页
  三、 小结:替代责任一般责任构成之思维逻辑梳理第52-54页
第四章 替代责任一般责任构成之重构第54-73页
 第一节 替代责任一般责任构成之首要要件:他人行为已构成侵权行为第54-59页
  一、 对直接加害人之认定标准第54-56页
  二、 行为人侵权行为之归责原则分析第56-59页
  三、 结论:具体行为人之认定与侵权责任类型第59页
 第二节 替代责任一般责任构成之身份要件:责任人与行为人之间存在控制关系第59-68页
  一、 基于业务关系而产生的控制关系之一:雇佣关系中之控制关系第60-62页
  二、 基于业务关系而产生的控制关系之二:其他业务关系产生之控制关系第62-66页
  三、 基于身份或利益分配关系而产生之控制关系第66-68页
 第三节 替代责任一般责任构成之限制要件:他人侵权行为与控制关系间存有紧密联系第68-73页
  一、 从“Salmond 公式”到“紧密联系标准”第68-71页
  二、 经济分析法学对紧密联系判定标准之理解第71页
  三、 侵权法中紧密联系的判断标准之选择第71-73页
第五章 《侵权责任法》替代责任类型之解释论再界定第73-85页
 第一节 《侵权责任法》之监护人责任性质界定第73-76页
  一、 理论研究关于监护人责任解释之新进展第74页
  二、 《侵权责任法》中监护人责任性质之界定第74-76页
  三、 对《侵权责任法》第 32 条之解释第76页
 第二节 教育机构侵权责任性质之界定第76-80页
  一、 教育机构对入侵者加害行为之责任性质分析第77-78页
  二、 教育机构对在校未成年人加害行为之责任性质分析第78-79页
  三、 结论:《侵权责任法》语境下之解释第79-80页
 第三节 网络服务者及其他主体侵权责任性质之界定第80-85页
  一、 网络服务提供者之责任性质分析第80-81页
  二、 其他特殊主体侵权责任性质分析第81-82页
  三、 结论:解释论视野下《侵权责任法》中之替代责任类型第82-85页
结语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90页
附录第90-91页
后记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一株微拟球藻的鉴定及其光保护机制研究
下一篇:北宋熙河开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