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4页 |
| 第一章 综述 | 第14-29页 |
| ·小麦驯化 | 第14-15页 |
| ·节节麦Ae.tauschii | 第15-16页 |
| ·人工合成小麦的利用 | 第16-17页 |
| ·分子标记及小麦遗传图谱构建 | 第17-20页 |
| ·简单序列重复多态性分子标记(SSR) | 第18-19页 |
|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AFLP) | 第19页 |
| ·多样性微阵列标记(DArT) | 第19页 |
| ·表达序列标记(ESTs) | 第19-20页 |
| ·不同分子标记技术的利弊 | 第20页 |
| ·QTL定位 | 第20-21页 |
| ·QTL定位需要考虑的因素 | 第21-23页 |
| ·小麦QTL定位研究进展 | 第23-27页 |
| ·小麦抽穗期QTL定位研究 | 第23-24页 |
| ·小麦产量及相关性状QTL定位研究 | 第24-25页 |
| ·小麦抗病性QTL定位研究 | 第25-26页 |
| ·小麦品质性状QTL定位研究 | 第26页 |
| ·小麦抗逆性QTL定位研究 | 第26-27页 |
| ·立题依据 | 第27-29页 |
| 第二章 人工合成小麦群体遗传图谱构建及小麦异源六倍化过程中的基因组变化研究 | 第29-44页 |
| ·前言 | 第29-3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 ·实验材料与田间试验 | 第30页 |
| ·重组自交系群体、群体亲木、及SHW-L1亲本基因型测定 | 第30-31页 |
| ·连锁图谱构建 | 第3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4页 |
| ·亲本多态性及连锁图谱构建 | 第31-32页 |
| ·偏分离分析 | 第32-33页 |
| ·亲本SHW-L1在异源六倍化过程中的遗传位点丢失状况 | 第33-34页 |
| ·讨论 | 第34-44页 |
| ·遗传图谱长度 | 第34页 |
| ·SC群体中的偏分离现象 | 第34-35页 |
| ·图谱上标记定位结果 | 第35页 |
| ·小麦在异源六倍化过程中的遗传片段丢失 | 第35-44页 |
| 第三章 生育期QTL分析 | 第44-60页 |
| ·前言 | 第44-4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 ·材料 | 第45页 |
| ·表型鉴定 | 第45页 |
| ·统计分析 | 第45-46页 |
| ·QTL定位 | 第4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0页 |
| ·表型变异及相关性检验结果 | 第47页 |
| ·非条件QTL定位结果 | 第47-48页 |
| ·条件QTL定位结果 | 第48-49页 |
| ·条件QTL与非条件QTL的共同位点和多效性区段 | 第49-50页 |
| ·讨论 | 第50-60页 |
| ·全生育期与其组成性状的遗传关系 | 第50-54页 |
| ·SC群体与其他生育期相关QTL定位研究的比较 | 第54-60页 |
| 第四章 产量相关性状QTL定位 | 第60-70页 |
| ·前言 | 第60-6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1-62页 |
| ·材料 | 第61页 |
| ·表型鉴定 | 第61页 |
| ·统计分析 | 第61-62页 |
| ·QTL分析 | 第62页 |
| ·结果 | 第62-64页 |
| ·表型鉴定 | 第62-63页 |
| ·QTL定位结果 | 第63-64页 |
| ·产量相关性状的公共位点和多效性区段 | 第64页 |
| ·讨论 | 第64-70页 |
| 第五章 穗颈节间长度和穗长对株高的影响 | 第70-94页 |
| ·前言 | 第70-7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71-72页 |
| ·材料及实验设计 | 第71页 |
| ·统计分析 | 第71-72页 |
| ·QTL定位 | 第7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2-77页 |
| ·表型分析 | 第72-74页 |
| ·ITMI群体非条件QTL定位结果 | 第74-75页 |
| ·ITMI群体条件QTL定位结果 | 第75页 |
| ·SC群体非条件QTL定位结果 | 第75-76页 |
| ·SC群体非条件QTL定位结果 | 第76-77页 |
| ·讨论 | 第77-94页 |
| ·ITMI群体与SC群体中QTL定位结果比较 | 第77-78页 |
| ·穗颈节间长和穗长与株高的遗传关系 | 第78-79页 |
| ·人工合成小麦在小麦株型改良中的应用 | 第79-94页 |
| 第六章 苗期耐湿性的条件QTL定位分析 | 第94-107页 |
| ·前言 | 第94-9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95页 |
| ·实验材料 | 第95页 |
| ·实验设计 | 第9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95-98页 |
| ·表型鉴定 | 第95-97页 |
| ·ITMI群体QTL分析 | 第97页 |
| ·SC群体QTL分析 | 第97-98页 |
| ·讨论 | 第98-107页 |
| ·SC群体与ITMI群体的耐湿性QTL比较 | 第98页 |
| ·耐湿指数间的遗传相关 | 第98-99页 |
| ·人工合成小麦在小麦耐湿改良中的应用 | 第99-1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7-131页 |
| 致谢 | 第131-132页 |
| 在读期间发表和待发表论文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