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石油、天然气储存与运输论文--油气储运安全技术论文

火灾环境下液化气储罐热响应动力过程的研究

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第一章 概述第14-30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6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6-23页
  1.2.1 火灾环境研究第16-17页
  1.2.2 储罐热响应试验研究第17-19页
  1.2.3 数值模拟研究第19-21页
  1.2.4 BLEVE机理和危害研究第21-23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23-25页
 参考文献第25-30页
第二章 物性参数计算第30-42页
 2.1 引言第30页
 2.2 热力学性质计算第30-38页
  2.2.1 密度第30-32页
  2.2.2 比热容第32-33页
  2.2.3 比焓第33-34页
  2.2.4 比熵第34-35页
  2.2.5 表面张力第35-36页
  2.2.6 蒸发潜热第36页
  2.2.7 蒸汽压第36-37页
  2.2.8 过热极限第37-38页
 2.3 传递参数计算第38-41页
  2.3.1 导热系数第38-39页
  2.3.2 粘度第39-41页
 参考文献第41-42页
第三章 液化石油气储罐火灾试验研究第42-76页
 3.1 引言第42页
 3.2 试验装置设计第42-50页
  3.2.1 试验装置的设计思路第42-44页
  3.2.2 试验装置的组成第44-47页
  3.2.3 测量参数第47-49页
  3.2.4 试验装置的现场安装第49-50页
 3.3 试验过程与初始条件第50-52页
  3.3.1 试验步骤第50-51页
  3.3.2 试验初始条件第51-52页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52-74页
  3.4.1 储罐内部温度响应第52-54页
  3.4.2 储罐内部压力响应第54-60页
  3.4.3 储罐壁温响应第60-62页
  3.4.4 爆炸压力和爆炸时间第62-63页
  3.4.5 主要影响因素对储罐热响应的影响第63-74页
 3.5 主要结论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6页
第四章 火灾环境模拟第76-107页
 4.1 引言第76页
 4.2 非预混燃烧模拟方法第76-85页
  4.2.1 连续性方程第77页
  4.2.2 动量方程第77页
  4.2.3 能量方程第77-78页
  4.2.4 组份方程第78-79页
  4.2.5 非预混燃料模拟的概率密度函数方法第79-85页
 4.3 辐射模型第85-88页
  4.3.1 辐射传热方程第85页
  4.3.2 离散传播辐射模型第85-88页
 4.4 湍流模型第88-89页
 4.5 池火灾的模拟第89-98页
  4.5.1 无风条件下的池火灾模拟第89-95页
  4.5.2 有风条件下的池火灾模拟第95-98页
 4.6 喷射火焰的模拟第98-105页
  4.6.1 模拟条件第98页
  4.6.2 数学模拟第98页
  4.6.3 几何网格和边界条件第98-99页
  4.6.4 模拟结果第99-105页
 4.7 小结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07页
第五章 液化气储罐热响应行为数学模型第107-125页
 5.1 引言第107-108页
 5.2 液化气储罐热响应物理模型第108-110页
 5.3 液相热响应数学模型第110-120页
  5.3.1 液相传热过程第110-111页
  5.3.2 自然对流阶段传热传质基本方程第111-112页
  5.3.3 气泡生长与运动的数学模型第112-117页
  5.3.4 气泡沸腾阶段传热传质基本方程第117-120页
 5.4 气相热响应数学模型第120-123页
  5.4.1 连续性方程第120页
  5.4.2 动量方程第120页
  5.4.3 能量方程第120-121页
  5.4.4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第121页
  5.4.5 气相空间的质量变化第121-122页
  5.4.6 气相空间的能量变化第122-123页
 5.5 小结第123-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25页
第六章 液化石油气储罐热响应数值模拟第125-150页
 6.1 引言第125页
 6.2 模拟结果示例第125-132页
  6.2.1 喷射火焰环境下的热响应第125-129页
  6.2.2 池火灾环境下的热响应第129-132页
 6.3 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比较第132-141页
  6.3.1 喷射火焰第132-138页
  6.3.2 池火灾第138-141页
 6.4 热响应影响因素分析第141-148页
  6.4.1 火灾类型的影响第141-144页
  6.4.2 热流密度的影响第144-145页
  6.4.3 充装水平的影响第145-146页
  6.4.4 储罐直径的影响第146-148页
  6.4.5 储罐类型的影响第148页
 6.5 小结第148-149页
 参考文献第149-150页
第七章 液化气储罐失效模式和防治技术第150-178页
 7.1 引言第150页
 7.2 储罐爆炸失效分析第150-158页
  7.2.1 塑性变形和屈服压力第150-152页
  7.2.2 断口宏观分析第152-153页
  7.2.3 断口微观分析第153-155页
  7.2.4 金相分析第155-156页
  7.2.5 硬度测量第156-158页
 7.3 储罐失效模式第158-160页
  7.3.1 瞬时BLEVE方式第159页
  7.3.2 扩展BLEVE方式第159-160页
  7.3.3 喷射释放方式第160页
 7.4 失效准则和失效预测第160-162页
  7.4.1 失效准则第160-161页
  7.4.2 失效预测第161-162页
 7.5 液化气储罐事故防治对策第162-176页
  7.5.1 液化气储罐安全防护第162-167页
  7.5.2 液化气储罐事故控制第167-176页
 7.6 小结第176-177页
 参考文献第177-178页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第178-183页
 8.1 本文工作总结第178-180页
 8.2 创新点第180-181页
 8.3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第181-183页
符号表第183-18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第186-188页
致谢第188页

论文共1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注凝成型制备高性能氧化铝一氧化锆复相陶瓷
下一篇:超声及其组合技术处理酚类溶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