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引言 | 第12-18页 |
(一) 选题的意义和背景 | 第12-13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2. 研究创新点 | 第17-18页 |
一、环境、现象与思想政治教育 | 第18-26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现象 | 第18-22页 |
1. 环境的内涵 | 第18页 |
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界定 | 第18-21页 |
3.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现象 | 第21-22页 |
(二)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分类 | 第22-24页 |
1. 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 | 第23页 |
2. 显性环境与隐性环境 | 第23页 |
3. 良性环境与恶性环境 | 第23页 |
4. 开放环境与封闭环境 | 第23-24页 |
(三) 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第24-26页 |
1. 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制约作用 | 第24-25页 |
2. 思想政治教育对环境的能动作用 | 第25-26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的“犬儒现象” | 第26-40页 |
(一) 从犬儒主义到“犬儒现象” | 第26-31页 |
1. 古希腊犬儒主义的兴起 | 第26-28页 |
2. 犬儒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 | 第28-30页 |
3. 当代“犬儒现象”的产生 | 第30-31页 |
(二) “犬儒现象”的当代特征 | 第31-34页 |
1. 以传统文化中的特定伦理习惯为根源 | 第31-32页 |
2. 以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失范为背景 | 第32-33页 |
3. 以个性化时代的自我张扬为行为方式 | 第33-34页 |
4. 以新媒体时代的公共交流方式为途径 | 第34页 |
(三) “犬儒现象”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的具体表现 | 第34-40页 |
1. 人际环境:人际交往中的差序信任 | 第35-36页 |
2. 网络环境:网络沟通中的虚拟信任 | 第36-37页 |
3. 社会环境:社会生活中的消极信任 | 第37-38页 |
4. 政治环境:政治态度上的被动信任 | 第38-40页 |
三、“犬儒现象”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挑战 | 第40-53页 |
(一) 作用于环体的“犬儒现象”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多维度 | 第40-46页 |
1. 主体维度: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者 | 第40-42页 |
2. 客体维度:思想政治教育对象 | 第42-44页 |
3. 介体维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 | 第44-46页 |
(二) “犬儒现象”下思想政治教育开放环境的契机和风险并存 | 第46-49页 |
1.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封闭环境形成“孤岛效应” | 第46-47页 |
2. 犬儒现象下开放式环境的困境 | 第47-48页 |
3. 犬儒现象下立体式环境的构建 | 第48-49页 |
(三) “犬儒现象”可能引发思想政治教育信任危机 | 第49-53页 |
1. “犬儒现象”下的信任危机 | 第49-50页 |
2. 消极信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 第50-51页 |
3. “犬儒现象”与思想政治教育认同问题 | 第51-53页 |
四、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犬儒现象”的对策思考 | 第53-64页 |
(一) 建设宏观环境以引导微观环境改变 | 第53-56页 |
1. 增强政治环境的引导力 | 第53-54页 |
2. 强调校园文化环境的向心力 | 第54-55页 |
3. 提高高校社区环境的凝聚力 | 第55-56页 |
4. 发挥学校制度环境的保障力 | 第56页 |
(二) 创设隐性环境以补充显性环境功能 | 第56-60页 |
1. 以交往为纽带,创设互动平等的人际环境 | 第57-58页 |
2. 以实名制网站为载体,创设有利于自我教育的网络环境 | 第58-59页 |
3. 激发心理认同,创设积极的心理环境 | 第59-60页 |
(三) 发扬良性环境以转化恶性环境不足 | 第60-64页 |
1. 引导消极信任转变为积极信任 | 第60-61页 |
2. 引导人格信任转变为制度信任 | 第61-62页 |
3. 克服诚信缺失和理想缺失,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 第62-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附录 | 第65-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后记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