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一、绪论 | 第12-22页 |
(一) 研究动因和意义 | 第12-13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21页 |
1. 议题设置的理论发展及应用现状述评 | 第13-19页 |
2. 关于公民道德建设研究现状的述评 | 第19-21页 |
(三)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21-22页 |
二、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发展与现实意义 | 第22-35页 |
(一) 公民道德建设的内涵 | 第22-31页 |
1. “公民”的历史演变和发展 | 第22-24页 |
2. “公民道德”在中西方的发展及差异 | 第24-26页 |
3. 公民道德建设的机制内容分析 | 第26-31页 |
(二) 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特征 | 第31-33页 |
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引领力量 | 第31-32页 |
2. 社会转型期的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长期性和曲折性 | 第32页 |
3.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植根于丰富的传统文化土壤 | 第32-33页 |
(三)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 | 第33-35页 |
1. 国家目标:建设完备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道德体系 | 第33-34页 |
2. 社会目标:深化社会公共领域内公民道德建设和实践 | 第34页 |
3. 个体目标:引导公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公民道德观 | 第34-35页 |
三、全民议题设置时代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冲击 | 第35-55页 |
(一) 议题设置理论的现代转向——全民议题设置 | 第35-40页 |
1. 传统议题设置理论的形成 | 第35-36页 |
2. 从“议题设置”走向“议题融合” | 第36-37页 |
3. 公共议题的产生与议题管理 | 第37-38页 |
4. 全民议题设置的含义及产生条件 | 第38-40页 |
(二) 全民议题设置在公共道德事件中的作用过程分析——以小悦悦事件为例 | 第40-50页 |
1. 研究对象说明及事件概述 | 第41页 |
2. 研究方法及数据分析 | 第41-45页 |
3. 研究结论 | 第45-50页 |
(三) 全民议题设置时代下我国公民道德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 | 第50-55页 |
1. 对自由主义的误读和对财富的过度追求引发的极端个人主义 | 第50-51页 |
2. 恶意炒作和网络暴力引发的社会信任危机和道德虚无主义 | 第51-53页 |
3. 社会阶层分化和技术发展引发的网络民粹主义 | 第53-55页 |
四、全民议题设置时代下加强和改进公民道德建设的建议 | 第55-73页 |
(一) 政府应成为公民道德建设议题的“引导者” | 第55-60页 |
1. 政府应成为公民道德的“引导者”,随时掌握最新的舆情动向 | 第55-57页 |
2. 政府应为公民道德议题的设置提供社会空间和制度空间 | 第57-59页 |
3. 政府应主动设置公民道德议题并积极进行议题管理 | 第59-60页 |
(二) 传媒应成为公民道德建设议题的“把关人”和“设置者” | 第60-66页 |
1. 满足受众在公共道德事件中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是传媒设置议题的基础 | 第60-61页 |
2. 加强对传媒公信力培育和对“微时代”下网络媒体的建设和监管 | 第61-64页 |
3. 提高新闻媒体的职业操守和业务素质,杜绝道德事件中“审判式”报道 | 第64-66页 |
(三) 社会成员应积极参与道德实践,培养公民责任意识 | 第66-73页 |
1. 社会成员应注重公民责任意识的培养,注重道德实践体验 | 第66-68页 |
2. 社会公众人物应慎用话语权,做理性的“意见领袖” | 第68-70页 |
3. 提升社会成员整体的媒介素养水平,逐步推行网络实名制 | 第70-73页 |
结束语 | 第73-74页 |
附录 | 第74-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