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导论 | 第10-15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2、实践意义 | 第11页 |
(三)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四) 选题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跨学科综合研究 | 第14页 |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第14-15页 |
一、榜样的力量是一种正能量 | 第15-19页 |
(一) 榜样的力量是一种精神动力 | 第16-17页 |
(二) 榜样体现了向善、向上、向前的力量 | 第17-19页 |
二、榜样的力量构成 | 第19-29页 |
(一) 内驱力 | 第19-25页 |
1、榜样的真理力 | 第19-23页 |
2、榜样的道德力 | 第23页 |
3、榜样的情感力 | 第23-25页 |
(二) 外张力 | 第25-29页 |
1、榜样的感召力 | 第25-27页 |
2、榜样的创造力 | 第27页 |
3、榜样的物质力 | 第27-29页 |
三、榜样力量有效释放的条件 | 第29-35页 |
(一) 榜样力量的释放以榜样的真实性为根基 | 第29-31页 |
(二) 榜样的树立应遵循类型多样化原则 | 第31页 |
(三) 遵循可接受性规律是榜样力量有效释放的前提 | 第31页 |
(四) 充分发挥群众的能动性与创造性 | 第31-32页 |
(五) 从人的自然需要视角理解榜样主体 | 第32-33页 |
(六) 情感共鸣是榜样力量得以释放的必要条件 | 第33-35页 |
四、榜样力量有效释放的途径 | 第35-41页 |
(一) 榜样教育的开展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 第35页 |
(二) 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保障榜样权益 | 第35-36页 |
(三) 营造向榜样学习的社会氛围,重视精神动力的作用 | 第36-37页 |
(四) 重视情感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 第37-38页 |
(五) 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形成网上网下的榜样示范合力 | 第38-41页 |
结语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