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矿放顶煤采场上覆岩层移动及矿压显现规律研究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课题的提出和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采场上覆岩层结构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综放面矿压显现规律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2 采场煤岩物理力学参数测定和冲击倾向性鉴定 | 第18-26页 |
·取样地点、方法及主要测定仪器 | 第18-20页 |
·岩样规格、加工精度、数量及含水状态 | 第20页 |
·岩样的规格 | 第20页 |
·岩样加工精度 | 第20页 |
·岩样数量 | 第20页 |
·岩样含水状态 | 第20页 |
·煤岩物理力学参数测定结果 | 第20-21页 |
·冲击倾向性鉴定 | 第21-23页 |
·煤层冲击倾向性鉴定 | 第21-23页 |
·顶板冲击倾向性鉴定 | 第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6页 |
3 采场上覆岩层移动规律的相似模拟 | 第26-46页 |
·相似模拟试验目的 | 第26页 |
·相似模拟试验理论概述 | 第26-28页 |
·相似三定理 | 第26-27页 |
·相似准则 | 第27-28页 |
·相似比 | 第28页 |
·模型的制作 | 第28-30页 |
·模型尺寸 | 第28页 |
·模型物理力学参数及相似材料配比 | 第28-29页 |
·模型铺设和测点布置 | 第29-30页 |
·模拟试验结果分析 | 第30-43页 |
·采场上覆关键层分析 | 第30-35页 |
·上覆岩层破断特征 | 第35-39页 |
·上覆岩层及地表移动规律 | 第39-43页 |
·小结 | 第43-46页 |
4 采场上覆岩层活动规律的数值模拟 | 第46-60页 |
·FLAC~(3D)软件简介 | 第46页 |
·数值计算目的及模型构建 | 第46-48页 |
·计算目的 | 第46-48页 |
·网格模型 | 第48页 |
·岩体参数及边界条件 | 第48-49页 |
·煤岩体力学参数的选取 | 第48-49页 |
·边界条件 | 第49页 |
·数值模拟分析 | 第49-57页 |
·采动覆岩水平应力分布规律分析 | 第49-51页 |
·采动覆岩垂直应力分布规律分析 | 第51-54页 |
·采动覆岩移动规律分析 | 第54-56页 |
·采动覆岩破坏规律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60页 |
5 综放采场矿压显现规律实测研究 | 第60-76页 |
·工作面概况 | 第60-62页 |
·工作面矿压观测方案 | 第62-63页 |
·观测目的 | 第62页 |
·观测内容 | 第62页 |
·测站布置及观测方法 | 第62-63页 |
·工作面顶板来压特征分析 | 第63-68页 |
·工作面老顶的初次来压测定 | 第63-64页 |
·工作面周期来压的测定 | 第64-68页 |
·工作面支架工作阻力及适应性分析 | 第68-72页 |
·初撑力分布规律 | 第68-70页 |
·支架循环末阻力分布规律 | 第70页 |
·时间加权平均工作阻力分布规律 | 第70-71页 |
·支架适应性分析 | 第71-72页 |
·采面围岩控制技术 | 第72-73页 |
·工作面顶板支护 | 第72页 |
·巷道超前支护 | 第72-73页 |
·冲击地压防治措施 | 第73-75页 |
·振动爆破法 | 第73-74页 |
·煤层注水法 | 第74-75页 |
·钻孔卸压法 | 第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6 结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作者简历 | 第82-8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