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外交、国际关系论文--中国外交论文--方针、政策及其阐述论文

邓小平全方位外交思想研究

目录第1-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文献综述第7-13页
绪论第13-17页
 一、选题的意义第13页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第13页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13-14页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第14页
 五、邓小平全方位外交思想的内涵第14-17页
第一章 邓小平全方位外交思想的形成的条件第17-25页
 一、邓小平全方位外交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第17-20页
  (一)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第17-18页
  (二) 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第18-19页
  (三) 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第19-20页
 二、邓小平全方位外交思想形成的国内环境第20-21页
  (一) 我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第20-21页
  (二)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第21页
 三、邓小平全方位外交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第21-25页
  (一) 列宁关于两种社会制度可以和平共处的思想第22页
  (二) 毛泽东论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的思想第22-23页
  (三) 中国传统文化中“协和万邦”的思想第23-25页
第二章 邓小平全方位外交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第25-33页
 一、萌芽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第25-27页
  (一) 向西方国家引进先进科学技术,需要发展同西方国家的关系第25-26页
  (二) 强调中国永不称霸,消除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全方位外交的疑虑第26页
  (三) 强调中国是第三世界国家中的一员,巩固全方位外交的基础第26-27页
 二、形成阶段: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第27-30页
  (一) 强调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时代主题是我国实行全方位外交的有利国际环境第27-28页
  (二) 坚持独立自主和真正的不结盟,改变“一条线”战略第28-29页
  (三) 全方位对外开放理论第29-30页
 三、发展阶段: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第30-33页
  (一) 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广交朋友第31页
  (二) 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第31-33页
第三章 邓小平全方位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具体实践第33-55页
 一、邓小平全方位外交的基本原则第33-34页
  (一)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第33页
  (二) 努力同所有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第33页
  (三) 坚持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第33-34页
  (四) 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和全方位开放服务第34页
 二、积极发展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第34-47页
  (一) 加强同西方七国的友好合作第34-45页
  (二) 积极发展同中等发达国家的关系第45-47页
 三、积极发展同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第47-50页
  (一) 恢复和发展中苏友好关系第47-49页
  (二) 恢复和发展同东欧国家的关系第49-50页
 四、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第50-55页
  (一) 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与合作的重要性第50页
  (二) 发展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第50-52页
  (三) 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的基本途径第52-55页
第四章 邓小平全方位外交思想的重要意义第55-61页
 一、邓小平全方位外交思想的理论意义第55-58页
  (一) 丰富和发展了列宁的两种社会制度和平共处的理论第55-56页
  (二) 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的思想第56页
  (三) 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思想第56-57页
  (四) 为我国新世纪外交工作指明了方向第57-58页
 二、邓小平全方位外交思想的实践意义第58-61页
  (一) 使得我国外交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第58-59页
  (二) 为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赢得广阔的发展空间第59-60页
  (三) 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第60-61页
结语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5页
致谢第65-67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猎鹿博弈的原初状态建构及其推论
下一篇:道与术:民国社区研究传统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