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晚唐三阶段的讽谕诗人群体及其形成的外缘与内因 | 第11-23页 |
第一节 晚唐三阶段的讽谕诗人群体 | 第11-16页 |
第二节 晚唐讽谕诗人群体形成的外缘与内因 | 第16-23页 |
一、晚唐社会形势的变化及对诗人心理的影响 | 第16-17页 |
二、从事幕府或为官州县远离政治中心造就诗人敢于放言时政的精神 | 第17-18页 |
三、元、白新乐府运动的阶段性影响 | 第18-23页 |
第二章 宝历至大中讽谕诗人群体 | 第23-35页 |
第一节 宝历至大中讽谕诗人群体特征 | 第23-24页 |
一、穷而不坠青云之志 | 第23-24页 |
二、关心时局,激论时事 | 第24页 |
第二节 宝历至大中谕诗人群体创作主题倾向 | 第24-30页 |
一、对历代统治者贪色荒政的批判 | 第24-26页 |
二、批判武宗迷信神仙 | 第26页 |
三、对甘露事变的双向批判 | 第26-28页 |
四、对外族入侵的担忧及对藩镇跋扈的批判 | 第28-30页 |
五、颂扬唐朝国威 | 第30页 |
第三节 宝历至大中讽谕诗人群体创作之艺术追求 | 第30-35页 |
一、内容与形式并重 | 第30-32页 |
二、体裁多样,以绝句为主 | 第32-33页 |
三、讽刺含蓄隐晦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咸通至乾符末的讽谕诗人群体 | 第35-49页 |
第一节 咸通至乾符末的讽谕诗人群体特征 | 第35-37页 |
一、出身底层,关注民生 | 第35-36页 |
二、热心科举,仕途坎坷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咸通至乾符末的讽谕诗人群体创作主题倾向 | 第37-43页 |
一、反映三大百姓群体的疾苦 | 第37-41页 |
二、对社会不良风气的批判 | 第41-43页 |
第三节 咸通至乾符末的讽谕诗人群体创作之艺术追求 | 第43-49页 |
一、古体的独放异彩 | 第43-45页 |
二、以对比手法加强讽谕效果 | 第45-46页 |
三、元白浅俗范式的沿承与变化 | 第46-49页 |
第四章 广明至唐亡间讽谕诗人群 | 第49-64页 |
第一节 广明至唐亡间讽谕诗人群体特征 | 第49-53页 |
一、蹭蹬科场,命运多舛 | 第49-52页 |
二、身经战乱,忧国忧民 | 第52-53页 |
第二节 广明至唐亡间讽谕诗人群体创作主题倾向 | 第53-59页 |
一、感慨战乱 | 第53-55页 |
二、忧国忧民 | 第55-56页 |
三、对科场黑暗黑暗的批判 | 第56-57页 |
四、乱世感怀 | 第57-59页 |
第三节 广明至唐亡间讽谕诗人群体创作之艺术追求 | 第59-64页 |
一、律绝兼善,以律为主 | 第59-60页 |
二、含蓄隐晦与浅俗直白的并存 | 第60-62页 |
三、托物以讽,寄托遥深 | 第62-64页 |
第五章 对晚唐讽谕诗人群体创作的评价 | 第64-68页 |
第一节 晚唐讽谕诗人群体创作所取的成就 | 第64-65页 |
一、“务实”讽谕精神的发扬 | 第64页 |
二、晚唐讽谕诗人群的讽谕诗数量与质量都相当可观 | 第64页 |
三、对宋诗的直接影响 | 第64-65页 |
第二节 晚唐讽谕诗人群体创作的不足 | 第65-68页 |
一、大多数的晚唐讽谕诗人的创作并不以讽谕诗歌为重 | 第65-66页 |
二、在讽谕诗的具体创作中重内容而忽视诗歌艺术形式 | 第66-68页 |
小结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72页 |
后记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