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砻江牙根二级水电站雾化边坡稳定性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2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底流泄洪雾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裂隙岩体渗流研究 | 第14-15页 |
·边坡变形破坏机制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 第22-34页 |
·区域地质条件 | 第22-27页 |
·区域构造背景 | 第22-24页 |
·区域地貌及新构造活动性 | 第24-25页 |
·区域应力场 | 第25-26页 |
·地震活动性 | 第26-27页 |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 第27-34页 |
·地形地貌 | 第27-29页 |
·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 第29-30页 |
·河谷应力场特征 | 第30-32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2-34页 |
第3章 边坡岩体结构特征 | 第34-52页 |
·边坡岩体结构面发育特征 | 第34-45页 |
·Ⅲ级结构面发育特征 | 第35-39页 |
·IV 级结构面发育特征 | 第39-43页 |
·V 级结构面发育特征 | 第43-45页 |
·边坡岩体风化卸荷特征 | 第45-48页 |
·风化特征 | 第45-47页 |
·卸荷特征 | 第47-48页 |
·岩体物理力学性质及参数取值 | 第48-52页 |
·岩体结构及质量分类 | 第48-50页 |
·岩体物理力学性质 | 第50-51页 |
·岩体力学参数 | 第51-52页 |
第4章 自然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52-79页 |
·边坡变形破坏特征 | 第52-65页 |
·地表变形破坏特征 | 第52-53页 |
·平硐变形破坏特征 | 第53-65页 |
·边坡变形破坏模式 | 第65-66页 |
·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66-77页 |
·稳定性地质分析 | 第66-67页 |
·稳定性极限平衡分析 | 第67-76页 |
·计算剖面及参数选取 | 第67-70页 |
·潜在不稳定块体稳定性分析 | 第70-75页 |
·第四系覆盖层稳定性分析 | 第75-76页 |
·随机块体稳定性分析 | 第76-77页 |
小结 | 第77-79页 |
第5章 雾化边坡地下水渗流及应力场研究 | 第79-93页 |
·泄洪雾化范围及强度预测 | 第79-81页 |
·地下水渗流规律研究 | 第81-88页 |
·模型建立 | 第81-83页 |
·计算剖面及工况 | 第81页 |
·计算参数选取 | 第81页 |
·雾化降雨强度确定 | 第81-83页 |
·渗流场分析 | 第83-88页 |
·天然渗流场 | 第83-84页 |
·开挖后渗流场 | 第84-88页 |
·渗流场-应力场耦合分析 | 第88-92页 |
小结 | 第92-93页 |
第6章 雾化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93-112页 |
·雾化降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93-94页 |
·稳定性极限平衡分析 | 第94-99页 |
·地质分析 | 第94-95页 |
·潜在不稳定块体稳定性分析 | 第95-98页 |
·第四系覆盖层稳定性分析 | 第98-99页 |
·雾化边坡稳定性数值分析 | 第99-111页 |
·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 第99-100页 |
·模型建立 | 第99-100页 |
·参数选取 | 第100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00-111页 |
·自然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100-102页 |
·消力池开挖后稳定性分析 | 第102-104页 |
·泄洪雾化稳定性分析 | 第104-108页 |
·雾化+暴雨稳定性分析 | 第108-111页 |
小结 | 第111-112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112-115页 |
结论 | 第112-113页 |
建议 | 第113-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1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