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图表目录 | 第12-14页 |
| 缩略语表 | 第14-15页 |
| 1 研究背景 | 第15-22页 |
| ·糖尿病的概念、诊断和分类 | 第15页 |
| ·2 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5-17页 |
| ·2 型糖尿病造成的躯体危害、经济负担和心理障碍 | 第17-18页 |
| ·抑郁的概念界定和主要内涵 | 第18-20页 |
| ·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的流行病学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20-22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22-42页 |
| ·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28页 |
| ·生态系统理论 | 第22-23页 |
| ·人格理论 | 第23-25页 |
| ·归因理论 | 第25-26页 |
| ·认知理论 | 第26-27页 |
| ·抑郁素质-应激理论 | 第27-28页 |
| ·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相关研究进展 | 第28-42页 |
| ·2 型糖尿病与抑郁的关系和作用机制 | 第29-32页 |
| ·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的危害 | 第32-33页 |
| ·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防治进展 | 第33-39页 |
| ·多因素分析与干预处理的临床价值 | 第39-40页 |
| ·未来相关研究的展望 | 第40-42页 |
| 3 研究设计 | 第42-48页 |
|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42页 |
| ·研究目的 | 第42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42-44页 |
| ·病例对照研究 | 第42-43页 |
| ·糖尿病患者人口学特征、临床相关因素问卷调查 | 第43页 |
| ·社会学与心理学因素量表测评 | 第43-44页 |
|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 第44-47页 |
| ·研究人群的确定 | 第44-45页 |
| ·最小样本量的确定 | 第45页 |
| ·资料的收集、整理及分析 | 第45页 |
| ·单因素相关分析 | 第45-46页 |
| ·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 | 第46页 |
| ·主成分和因子分析 | 第46页 |
| ·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 第46-47页 |
| ·质量控制 | 第47-48页 |
| 4 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单因素分析 | 第48-76页 |
| ·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的人口学分布特征 | 第48-54页 |
| ·性别 | 第50页 |
| ·年龄 | 第50-51页 |
| ·婚姻状况 | 第51-52页 |
| ·教育程度 | 第52页 |
| ·职业状况 | 第52-53页 |
| ·收入和报销比例 | 第53-54页 |
| ·临床相关因素与 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的关系 | 第54-66页 |
| ·家族史 | 第54-58页 |
| ·病程 | 第58页 |
| ·BMI(体重指数) | 第58页 |
| ·血糖控制状况 | 第58-60页 |
| ·饮食控制 | 第60页 |
| ·吸烟 | 第60-62页 |
| ·饮酒 | 第62页 |
| ·锻炼 | 第62-63页 |
| ·睡眠和生活规律 | 第63-64页 |
| ·糖尿病并发症 | 第64-66页 |
| ·社会支持与生活事件对 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的影响 | 第66-68页 |
| ·社会支持 | 第66-67页 |
| ·生活事件 | 第67-68页 |
| ·患者心理特质对 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的影响 | 第68-74页 |
| ·归因方式 | 第68-69页 |
| ·应对方式 | 第69-70页 |
| ·D 型人格 | 第70-74页 |
| ·影响 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的其它因素 | 第74-76页 |
| 5 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多因素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 第76-83页 |
| ·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多因素分析 | 第76-80页 |
| ·多因素分析的必要性 | 第76-77页 |
| ·多因素 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的路径 | 第77页 |
| ·多重共线性诊断 | 第77-78页 |
| ·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 | 第78-80页 |
| ·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 第80-83页 |
| 6 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的药物与心理治疗 | 第83-85页 |
| ·药物与心理综合治疗模式干预对象基本情况 | 第83-84页 |
| ·药物与心理综合治疗模式干预前后抑郁转归情况 | 第84-85页 |
| 7 讨论 | 第85-106页 |
| ·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单因素分析 | 第85-89页 |
| ·性别 | 第85页 |
| ·年龄 | 第85-86页 |
| ·婚姻状况 | 第86-87页 |
| ·教育程度 | 第87页 |
| ·职业状况 | 第87-88页 |
| ·收入状况 | 第88-89页 |
| ·临床相关因素与 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的关系 | 第89-98页 |
| ·家族史 | 第89-90页 |
| ·病程 | 第90-91页 |
| ·BMI(体重指数) | 第91-92页 |
| ·血糖控制状况 | 第92-93页 |
| ·饮食控制 | 第93页 |
| ·吸烟 | 第93-94页 |
| ·饮酒 | 第94-95页 |
| ·锻炼 | 第95-96页 |
| ·睡眠和生活规律 | 第96-97页 |
| ·糖尿病并发症 | 第97-98页 |
| ·社会支持与生活事件对 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的影响 | 第98-100页 |
| ·社会支持 | 第98-99页 |
| ·生活事件 | 第99-100页 |
| ·患者心理学特质对 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 ·归因方式 | 第100页 |
| ·应对方式 | 第100-101页 |
| ·D 型人格 | 第101-102页 |
| ·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多因素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 第102-104页 |
| ·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多因素分析 | 第102-104页 |
| ·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 第104页 |
| ·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的药物和心理综合干预治疗 | 第104-106页 |
| 8 结论和建议 | 第106-108页 |
| ·结论 | 第106页 |
| ·建议 | 第106-108页 |
| 9 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 | 第108-109页 |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08页 |
| ·研究的局限 | 第108-10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9-121页 |
| 附录 | 第121-147页 |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7-148页 |
| 致谢 | 第148-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