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研究
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数据分析法 | 第15页 |
·比较优势分析法 | 第15页 |
·SWOT分析法 | 第15页 |
·归纳法 | 第15-16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7-26页 |
·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装备制造业 | 第17页 |
·产业竞争力 | 第17-18页 |
·技术路径 | 第18页 |
·产业竞争力来源研究 | 第18-20页 |
·比较优势理论与产业竞争力 | 第18-19页 |
·规模经济理论与产业竞争力 | 第19页 |
·竞争优势与产业竞争力 | 第19-20页 |
·产业竞争力分析模型 | 第20-22页 |
·钻石模型 | 第20页 |
·生产要素 | 第20-21页 |
·国内市场需求 | 第21页 |
·相关产业以及支持产业 | 第21页 |
·企业战略、结构、行业内竞争 | 第21-22页 |
·机会 | 第22页 |
·政府行为 | 第22页 |
·产业竞争力的计量 | 第22-24页 |
·Kim-Marion模型 | 第23页 |
·Moreno模型 | 第23-24页 |
·国内学者关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 | 第24-26页 |
第三章 装备制造业国际发展趋势与国内现状 | 第26-33页 |
·国际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 | 第26-29页 |
·比重不断增加 | 第26页 |
·产业转移加速 | 第26-27页 |
·产业布局深化 | 第27页 |
·技术信息化和极限化 | 第27-28页 |
·产品绿色化和人性化 | 第28页 |
·生产方式精细化 | 第28-29页 |
·我国装备制造业现状 | 第29-33页 |
·产业发展 | 第29-30页 |
·产业结构 | 第30-31页 |
·节能减排 | 第31-32页 |
·信息化改造 | 第32页 |
·出口贸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山东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分析 | 第33-48页 |
·基于"钻石模型"的竞争力分析 | 第33-37页 |
·生产要素 | 第33-34页 |
·需求因素 | 第34-35页 |
·相关产业以及支持产业 | 第35页 |
·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 | 第35-36页 |
·政策环境 | 第36-37页 |
·发展机会 | 第37页 |
·基于SWOT模型的竞争力分析 | 第37-48页 |
·优势分析 | 第37-42页 |
·劣势分析 | 第42-43页 |
·机会分析 | 第43-45页 |
·威胁分析 | 第45-48页 |
第五章 山东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制约因素 | 第48-56页 |
·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 第48-50页 |
·技术创新能力现状 | 第48-50页 |
·竞争力提升的技术制约 | 第50页 |
·产品结构不合理 | 第50-53页 |
·产品结构现状 | 第50-52页 |
·竞争力提升的产品结构制约 | 第52-53页 |
·政策服务不到位 | 第53-56页 |
·政策金融服务现状 | 第53-54页 |
·竞争力提升的政策金融制约 | 第54-56页 |
第六章 山东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国际经验借鉴 | 第56-65页 |
·德国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 | 第56-59页 |
·德国模式的轨迹 | 第56-57页 |
·德国模式技术优势 | 第57页 |
·德国模式组织优势 | 第57-58页 |
·德国模式制度优势 | 第58-59页 |
·韩国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 | 第59-62页 |
·韩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步骤 | 第59-60页 |
·韩国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支持 | 第60-61页 |
·韩国装备制造业的金融支持 | 第61页 |
·韩国大企业的扶持模式 | 第61-62页 |
·竞争力提升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 第62-65页 |
·竞争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2-63页 |
·对山东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启示 | 第63-65页 |
第七章 山东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路径 | 第65-70页 |
·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 | 第65-67页 |
·并购与技术获取 | 第65-66页 |
·技术模仿与自主创新 | 第66页 |
·集群式技术服务创新 | 第66-67页 |
·政策支持与金融保障 | 第67-68页 |
·提高政策服务效率 | 第67-68页 |
·加强金融保障 | 第68页 |
·结构调整与优势集中 | 第68-70页 |
·调整产业结构 | 第68-69页 |
·扩大优势规模 | 第69-70页 |
第八章 下一步研究与展望 | 第70-72页 |
·总结 | 第70页 |
·展望 | 第70-72页 |
·指标设计原则 | 第70-71页 |
·评价指标体系 | 第71页 |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