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国医学理论论文

伪满时期滨江省龙江医派学术思想研究

中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引言第10-12页
第一部分 绪论第12-23页
 1.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第12-15页
   ·伪满第12页
   ·伪满时期第12页
   ·康德纪年第12页
   ·哈尔滨市及滨江省第12-14页
   ·汉医第14页
   ·满人第14页
   ·研究范围第14-15页
 2. 研究现状第15-23页
   ·有关伪满时期的研究第15-17页
   ·有关民国中医刊物的研究第17-18页
   ·中医学术流派研究第18-21页
   ·龙江医派研究第21-23页
第二部分 形成背景研究第23-35页
 1. 地区历史因素第23-25页
   ·边疆冻土,缺少中医中药第23页
   ·俄日侵吞,中医势力薄弱第23-24页
   ·开放包容,吸引人才,促进中西汇通第24-25页
 2. 民国中医存废之争激发自救热情第25-26页
 3. 伪满政府的影响第26-31页
   ·汉医在日本几度浮沉第26-28页
   ·中医的确切疗效等原因促使统治者承认汉医第28-29页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伪满滨江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第29-30页
   ·滨江省中医家易被伪满的态度蒙蔽第30-31页
 4. 高仲山团结全省医家,促进龙江医派形成第31-32页
   ·招贤纳士,团结同仁第31页
   ·成立学会,兴办《月刊》第31-32页
   ·开办中医教育第32页
 5. 自然因素第32-35页
   ·寒冷气候及民族风俗致痹证、咳嗽、中风、心痛等疾病高发第33-34页
   ·游牧习性导致缺乏卫生防疫观念第34页
   ·自然资源丰富,药材多样,便于取用和研究第34-35页
第三部分 伪满滨江省龙江医派学术思想研究第35-110页
 1. 细究医理,夯实中医根基第35-44页
   ·以阴阳理论释生理、病理及治法第35-37页
   ·以五行生克论病机及治法第37-38页
   ·注解营卫本源第38-39页
   ·注解情志病因第39-40页
   ·论证三焦有形说第40页
   ·主张四诊合参的同时各有侧重第40-41页
   ·治法宗医门八法第41-44页
 2. 辨析经旨,结合临床演奥义第44-54页
   ·解析经义,为《内经》正名第45-46页
   ·依《内经》“有故无殒,亦无殒”说治疗孕妇疾患第46-47页
   ·过时发病因正虚第47-48页
   ·鉴别《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相似病证第48-51页
   ·重视中焦脾胃第51页
   ·详辨经旨,考证原义第51-52页
   ·详解方义,主张活用经方第52-54页
 3. 中西汇贯,以图新法第54-59页
   ·以西释中,尝试中西相应第54-57页
   ·普及西医知识及进展,中西医学互为补充第57-58页
   ·辩证看待中医理论第58-59页
   ·尝试中的失败经验第59页
 4. 规范配药,普及标准第59-64页
   ·正名清源,以防混淆第60页
   ·辨性质、明主治、详功用与效能、便于临床检用第60页
   ·规范药味、剂量与炮制第60-61页
   ·制作与服用方法详细、禁忌明确第61-62页
   ·方后杂论多有发挥、以启悟临证之运用第62-63页
   ·刊载疑难病方、以备民众之需第63-64页
 5. 临证论治,需别药之性味第64-69页
   ·重视药味之别第64-66页
   ·补药误服亦成毒第66页
   ·品种、炮制法左右性味第66-68页
   ·遣方用药严守性味第68-69页
 6. 急性热病,辨体查原第69-80页
   ·战乱酿生杂气,杂气导致热病第69-70页
   ·正虚邪犯,正邪相争热势张第70-71页
   ·火毒侵居气、营、血而发温病第71页
   ·从五脏论热病第71-72页
   ·注意鉴别诊断第72-73页
   ·提倡中医治疗第73-77页
   ·对肠窒扶斯的认识第77-79页
   ·对痢疾的研究第79-80页
 7. 内伤杂病,详审病机第80-88页
   ·明确外感内伤分界第80-81页
   ·法秉仲景,兼参诸家,活用经方、时方、自拟方第81-83页
   ·以脉辨证并指导预后第83-85页
   ·中焦脾胃为多种杂病的病理机转第85-86页
   ·下元肾之真火真水亏虚易致怪病、难证第86页
   ·对惊痫的论述第86-87页
   ·对于东北高发疾病的论述第87-88页
   ·内伤杂病的其它疗法第88页
 8. 经带胎产,多参辨治第88-92页
   ·分年龄而治第88-89页
   ·特殊生理说第89-90页
   ·肝脾同治说第90页
   ·气血同治说第90-91页
   ·情志致病说第91-92页
   ·房室致病说第92页
 9. 外科疾病,内外同治第92-95页
   ·辨证法第92-93页
   ·按阶段分步骤治疗第93页
   ·内治法第93-94页
   ·外治法第94-95页
   ·鉴别诊断第95页
   ·救治法第95页
   ·禁忌第95页
 10. 重视卫生预防第95-106页
   ·指出“卫生”本为养生防病第96页
   ·将正气与抵抗力相对应第96-97页
   ·依体质摄生防病第97页
   ·衣食住行,未病先防第97-104页
   ·传染病患者的调养第104-106页
 11. 整理中医病名,主张统一术语第106-110页
   ·明确了统一中医术语的必要性第106-107页
   ·总结中医病名,并与现代医学相对应第107-108页
   ·简释中医术语,以免外界误解第108-109页
   ·理清了统一中医术语的工作思路第109-110页
第四部分 代表医家简介第110-114页
结语第114-117页
 1. 结论第114-115页
 2. 存在问题第115-116页
 3. 展望第116-117页
致谢第117-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23页
附录第123-162页
 附表1:《月刊》总目录第123-145页
 附表2:1940年以前伪满哈尔滨汉医学研究会会员名单第145-147页
 附表3:伪满哈尔滨汉医学研究会职员名单第147-148页
 附表4:伪满滨江省汉医分会役员名单第148-149页
 附表5:《月刊》工作人员名单第149-150页
 附表6:《月刊》中伪满滨江省医家文章目录第150-16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62-164页
个人简历第164-165页
附录第165-170页

论文共1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无标度供应网格簇及其在汽车产业中应用研究
下一篇:天然药物向化学药物转化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