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11页 |
| 引言 | 第11-16页 |
| (一) 研究概况及研究目的 | 第11-15页 |
| 1. 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 2.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 (二) 基本思路、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1. 基本思路 | 第15页 |
| 2. 语料来源 | 第15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一、 报纸新闻语言中指示反优选现象的产生及界定 | 第16-22页 |
| (一) 指示的优选与反优选现象 | 第16页 |
| (二) 报纸新闻语言 | 第16-18页 |
| 1. 概念 | 第16页 |
| 2. 报纸新闻语言的特点 | 第16-17页 |
| 3. 报纸新闻语言的要求 | 第17-18页 |
| (三) 报纸新闻语言中指示反优选现象的可能性及判定 | 第18-22页 |
| 1. 指示反优选现象的出现 | 第18-19页 |
| 2. 表现形式 | 第19-20页 |
| 3. 指示的自组织功能与其他功能 | 第20-22页 |
| 二、 报纸新闻语言中指示反优选现象的形成机制 | 第22-32页 |
| (一) 指示反优选现象的制约条件 | 第22-25页 |
| 1.语体因素 | 第22-23页 |
| 2.指示深度的影响 | 第23页 |
| 3.约定俗成的用法 | 第23-24页 |
| 4.非指示语自身性质 | 第24页 |
| 5.说话人目的及受话人需求 | 第24-25页 |
| (二) 合作原则与指示反优选现象 | 第25-27页 |
| 1. 合作原则与新闻语体 | 第25-26页 |
| 2. 合作原则与指示反优选现象的关系 | 第26-27页 |
| (三) 顺应理论与指示反优选现象 | 第27-30页 |
| 1. 语言环境的顺应与指示的反优选 | 第28页 |
| 2. 社会世界的顺应与指示的反优选 | 第28-29页 |
| 3. 物质世界的顺应与指示的反优选 | 第29页 |
| 4. 心理世界的顺应与指示的反优选 | 第29-30页 |
| (四) 关联理论与指示反优选现象 | 第30页 |
| 1. 关联理论 | 第30页 |
| 2. 关联理论与指示反优选现象的关系 | 第30页 |
| (五) 礼貌原则与指示反优选现象 | 第30-32页 |
| 三、 指示反优选现象在报纸新闻语言中的运用分析 | 第32-43页 |
| (一) 指示反优选现象的类型分析 | 第32-39页 |
| 1.人称指示的反优选现象 | 第32-35页 |
| 2.时间指示的反优选现象 | 第35-37页 |
| 3.地点指示的反优选现象 | 第37-38页 |
| 4.篇章指示的反优选现象 | 第38-39页 |
| 5.社会指示的反优选现象 | 第39页 |
| (二) 指示反优选现象的特征分析 | 第39-43页 |
| 1.各类型指示反优选现象出现的频率 | 第39-40页 |
| 2.涉及的文体类型 | 第40-41页 |
| 3.各类型指示反优选现象在不同新闻文体中的分布 | 第41页 |
| 4.指示反优选现象的其他变体 | 第41-43页 |
| 四、 报纸新闻语言中指示反优选现象的语用功能 | 第43-47页 |
| (一) 指示反优选现象对于新闻报纸编辑的意义 | 第43-45页 |
| 1.用字严谨,避免误会 | 第43-44页 |
| 2.强调内容,引起重视 | 第44页 |
| 3.拉近心理距离,唤起共鸣 | 第44页 |
| 4.经济行文,质效双保 | 第44-45页 |
| 5.保留存根,日后查证 | 第45页 |
| (二) 指示反优选现象对于新闻报纸编辑的启示 | 第45-47页 |
| 结语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