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黄菌的物理诱变与发酵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41页 |
·桑黄菌概述 | 第17-25页 |
·桑黄菌生物学特性 | 第17-20页 |
·桑黄菌成分分析 | 第20-21页 |
·桑黄菌药理作用 | 第21-25页 |
·桑黄菌多糖发酵生产 | 第25-33页 |
·桑黄菌发酵菌株选育 | 第26-29页 |
·桑黄菌发酵工艺 | 第29-30页 |
·真菌多糖提取工艺 | 第30-33页 |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意义及内容 | 第33-35页 |
·立题依据、技术路线及意义 | 第33-34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1页 |
第二章 桑黄菌原生质体的分离与再生 | 第41-59页 |
·前言 | 第41-42页 |
·试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第42-43页 |
·试验材料和试剂 | 第42页 |
·培养基 | 第42-43页 |
·试验仪器及设备 | 第43页 |
·试验方法 | 第43-46页 |
·桑黄菌培养特性观察 | 第43-44页 |
·桑黄菌产孢子诱导 | 第44-45页 |
·桑体黄菌原生质分离 | 第45页 |
·桑黄菌原生质体再生 | 第45-4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7页 |
·桑黄菌培养特性 | 第46-47页 |
·桑黄菌产孢子诱导 | 第47页 |
·桑黄菌原生质体分离制备 | 第47-53页 |
·桑黄菌原生质体再生 | 第53-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
第三章 原生质体诱变 | 第59-81页 |
·前言 | 第59-60页 |
·试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第60-61页 |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60页 |
·培养基 | 第60页 |
·试验仪器及设备 | 第60-61页 |
·试验方法 | 第61-66页 |
·桑黄菌原生质体首次紫外线(UV)诱变 | 第61-62页 |
·桑黄菌原生质体二次诱变 | 第62-64页 |
·变异菌株性状分析 | 第64页 |
·变异菌株同功酶电泳 | 第64-6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6-79页 |
·桑黄菌原生质体首次诱变 | 第66-68页 |
·桑黄菌原生质体二次诱变 | 第68-74页 |
·桑黄菌原生质体二次诱变及菌株筛选 | 第74-75页 |
·选出菌株性状分析 | 第75-77页 |
·选出菌株同功酶电泳分析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第四章 发酵菌株筛选及发酵培养基优化 | 第81-99页 |
·前言 | 第81-82页 |
·试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第82-83页 |
·试验材料和试剂 | 第82页 |
·培养基 | 第82页 |
·仪器和设备 | 第82-83页 |
·试验方法 | 第83-88页 |
·桑黄菌多糖检测方法建立 | 第83-87页 |
·变异菌株发酵多糖产量的测定 | 第87页 |
·发酵培养基筛选及优化 | 第87-8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8-96页 |
·桑黄菌胞内外多糖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88-90页 |
·选出菌株的发酵产量与多糖含量分析 | 第90-91页 |
·发酵培养基成分筛选 | 第91-92页 |
·发酵培养基优化及模型建立 | 第92-95页 |
·发酵培养基模型分析和讨论 | 第95-96页 |
·结论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99页 |
第五章 发酵条件优化及发酵过程中产物变化 | 第99-127页 |
·前言 | 第99-100页 |
·试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第100-101页 |
·试验材料 | 第100页 |
·培养基 | 第100页 |
·仪器和设备 | 第100-101页 |
·试验方法 | 第101-105页 |
·液体发酵种子培养 | 第101页 |
·摇床发酵条件对菌丝产量影响及发酵条件优化 | 第101-102页 |
·发酵过程中理化性状变化的测定 | 第102-103页 |
·发酵过程中酶变化的测定 | 第103-104页 |
·小型发酵罐发酵试验 | 第104-10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5-123页 |
·摇床发酵条件对菌丝产量的影响 | 第105-108页 |
·发酵条件优化 | 第108-111页 |
·发酵条件优化模型分析和讨论 | 第111-112页 |
·发酵过程的产物变化 | 第112-116页 |
·发酵过程中酶活性的变化 | 第116-120页 |
·发酵罐试验 | 第120-123页 |
·结论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7页 |
第六章 桑黄菌丝胞内多糖提取技术研究 | 第127-141页 |
·前言 | 第127-128页 |
·试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第128-129页 |
·试验材料和试剂 | 第128页 |
·试验用酶 | 第128页 |
·仪器和设备 | 第128-129页 |
·试验方法 | 第129-131页 |
·原料预处理 | 第129页 |
·提取酶对胞内多糖的提取的影响 | 第129页 |
·酶解条件对多糖提取的影响 | 第129-130页 |
·正交试验 | 第130-13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31-139页 |
·提取酶对胞内多糖提取的影响 | 第131-132页 |
·酶解条件对多糖提取的影响 | 第132-135页 |
·提取条件优化 | 第135-138页 |
·提取工艺条件优化和分析 | 第138-139页 |
·本章小结 | 第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1页 |
第七章 桑黄菌多糖理化及生物活性研究 | 第141-161页 |
·前言 | 第141-142页 |
·试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第142-143页 |
·试验材料和试剂 | 第142页 |
·试验仪器及设备 | 第142-143页 |
·试验方法 | 第143-148页 |
·桑黄菌多糖制备 | 第143页 |
·理化性质分析 | 第143-144页 |
·多糖结构分析 | 第144-146页 |
·桑黄菌多糖抗氧化活性 | 第146-14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48-157页 |
·桑黄菌多糖的理化性质 | 第148页 |
·结构分析 | 第148-151页 |
·桑黄菌多糖抗氧化作用 | 第151-157页 |
·结论 | 第157-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61页 |
主要结论与工作展望 | 第161-165页 |
主要结论 | 第161-163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163-164页 |
工作展望 | 第164-165页 |
致谢 | 第165-16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66页 |